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如何刹住滥建“山寨文物”之风

2021-04-13 11:22:45    北青报

为维护文物真实性和历史文化遗产尊严,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发布关于坚决遏制滥建山寨文物之风的通知。通知指出,各地文物、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要守土尽责,发现问题敢于发声,推动相关部门加强源头管理,及时叫停可能造成丑化、异化文物的项目,坚决遏制滥建山寨文物之风。(4月12日《人民日报》)

近年来,山寨文物成为一些地方吸引眼球、招揽游客的方式。比如去年9月,某景区一段“山寨长城”视频走红网络,引发热议,尽管景区称之为“观光长廊”,但从网传视频来看,这个所谓的“观光长廊”,与北京八达岭长城外观极为相似,明显就是“山寨长城”。在我国,被山寨的又何止长城哉?山寨天安门、山寨兵马俑、山寨埃及金字塔……可谓是不胜枚举。

以山寨文物吸引眼球、招揽游客,无非是为发展地方旅游业,拉动经济增长。然而从绝大多数山寨文物的实际经营状况来看,其热度基本只是昙花一现,由于造价高昂,反而带来巨大的浪费,而且破坏当地原有的自然与文化风貌。从文物角度来说,有形无魂的假文物,传播的是失真信息,甚至涉嫌丑化、异化真文物,讹传历史文化,干扰历史文化传播,误导公众的历史文化认知,损害历史文化遗产的尊严,甚至影响国家文化和旅游形象。

正基于此,早有声音提出质疑:在严打假冒伪劣商品的语境之下,山寨文物也是程度不同的假冒伪劣商品,却在高调地出现与生存,这是很奇怪的事情,应该好好管一管了。2011年1月27日,国家文物局发布《文物复制拓印管理办法》指出,复制、拓印文物,应当依法履行审批手续。未依法区分等级的文物不得复制、拓印。但据报道,目前出现的山寨文物大都回避对文物的“复制”“复建”,而以影视城、旅游项目,甚至办公楼、防火工程等名目仿制仿建。

可见,刹住滥建山寨文物之风,需多部门协作。此番是文旅部和国家文物局联手发通知,要求各地文物、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守土尽责,坚决遏制滥建山寨文物之风。这是开展部门协作、完善相关制度的举措,如果实施到位,盲目对文物予以“复制”“复建”,或以影视城、旅游项目名义建山寨文物,就会受到一定制约。当然,这一行动如果能囊括更多部门,把以办公楼、防火工程等名目仿制仿建文物的行为也予以拦截,就更为理想了。

这些年,山寨文物之所以频现,主要原因之一正在于我国法律未对此划出清晰红线,形成有效约束,让一些地方的山寨文物在“是否违法”“是否侵权”的争议中壮大成势。要让刹住滥建山寨文物之风更有力,亟待完善文物保护法、知识产权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规定,明确把建设山寨文物纳入法律规制的范围,明确文物复建仿建的主体、范围、种类、标准、形式和程序等,从而为相关部门执法、被侵权的文物保护机构维权提供充分的法律依据。  (何勇海)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课间让学生“野”一些天塌不下来
下一篇:莫让文身成青少年身心“疤痕”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