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织就更严密的急救保护网

2021-06-18 11:03:35    人民日报

进一步将急救知识的普及对象从重点群体重点行业扩展至全社会,让每个人既能做好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也能在关键时候帮助他人

普及急救知识,完善急救体系,事关人民群众生命健康。不久前,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联合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学校应急救护工作的通知》,推进学生应急救护知识技能普及行动;交通运输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广普及交通医疗急救箱伴行计划的指导意见》,力争“十四五”期间逐步在交通运输客运场站普及配备交通医疗急救箱。相关政策的接连出台,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急救意识,普及急救知识,加快在全社会织就更严密的急救保护网。

掌握基本的急救知识,意味着能够在关键时刻争取宝贵的生存机会,对每个人都有重要意义。现实中,存在一种认识误区,认为发生意外事件的概率太小,急救知识用不到。然而,急救知识之所以重要,正是因为意外往往突然发生,而急救的机会窗口稍纵即逝。近年来,儿童被食物卡住、面临窒息危险,通过“海姆立克急救法”得到及时救助的新闻不时出现;在公共场合突然晕倒,被熟悉胸外按压急救技术的路人施以援手的新闻也偶见网络。这提示我们,面对突发意外,专业的救援力量抵达往往需要时间,在此之前能否运用相关急救知识、提供妥善的应急救助,至关重要。

建立完善的急救体系,扩大急救设备覆盖率是重要举措。当前,我国多个城市已经加快在重要场所配置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等急救设备。比如,深圳、南京、徐州等地的地铁线路已经实现AED全覆盖,每个站点至少有一台。急救设备的推广覆盖意义重大,熟练的急救技术同样不可或缺。此次出台的两份文件都强调了加强急救技能培训。《通知》明确提出将应急救护培训融入教学教育活动、课堂教育与课外实践,将应急救护知识技能纳入学生军训;《指导意见》将“分级分批启动客流密集交通运输场站的人员应急救护技能培训”列为工作目标,体现了对实际应用能力的重视。从校园到公共交通场所,从硬件设施配备到技能水平提升,我国应急救护工作正稳步推进。

近年来,心脑血管疾病成为影响我国居民健康的重要因素,给急救知识普及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有数据统计,我国有3.3亿心血管病病人,其中一些病人存在出现院外心跳骤停的风险,而心肺复苏黄金抢救窗口期只有4—6分钟。当专业力量来不及抵达时,周围人能否运用心肺复苏技术给予及时救治尤为关键。正因此,我们需要久久为功,推动全民懂急救、会急救、敢施救。

健全的急救体系关系到每个人的生命健康。《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将居民掌握基本的急救知识和技能列为行动目标之一。加快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进一步将急救知识的普及对象从重点群体重点行业扩展至全社会,让每个人既能做好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也能在关键时候帮助他人。(尹双红)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为奋进新征程凝聚更多共识
下一篇:三千大学生收麦是一堂好课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