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三千大学生收麦是一堂好课

2021-06-18 11:09:22    广州日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数千名师生共同在田间收小麦”的视频近日冲上热搜,却被网友质疑了。有人怀疑校方有作秀之嫌,还批评部分同学不懂常识,把小麦连根拔起。

真相到底如何呢?据媒体证实,这并不是普通的麦收活动,而是一项关系选种质量的科学工作。同时,这也是该校学生“三训”(即工训、农训和军训)的一部分。今年的农训为期三天,每个学生轮流参与半天。至于把小麦连根拔起,一是为了观察小麦根系,二是测量小麦的杆高及穗量,用于科学对照实验。

事实上,“经国本,解民生,尚科学”一直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秉承的办学理念。在这所高校,把课堂搬进麦田、师生上阵忙“三夏”已成为延续80多年的教学传统。这项活动最初从农学类专业的学生开始,如今已经覆盖到全体学生。据媒体报道,今年,该校22个专业3391名大一学生全部下田参与该项活动。学生们要在老师的指导下,按要求分类收割,并细细登记在册。这些工作关系到小麦育种和选种工作的质量。这不由得让人想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3000大学生收麦不就是一堂生动的科学实践课吗?

在这特别的课堂上,生产实习不只是劳动教育的一部分,也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不过,内行人看门道,外行人看热闹。一旦麦田里的课堂被搬上互联网,它就更多地被赋予了科普的意义,遭遇各种网络声音并不足怪。无论怎样,质疑终究是好事。但是,广大网民也要注意质疑的方式方法。作为这堂好课的“学生”,网民要有求实精神。因为,面对科学工作,可来不得半点虚浮之风。提的问题不专业没关系,但若不进行求证就下断言可能会贻笑大方。

农村天地广阔,农业大有可为。如今,农村农业工作正是需要人才的时候,这离不开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深入了解。所以,大学里的农业课非常值得面向社会广为传播。随着农业科普做得越来越广泛深入,被质疑的“杂音”也会越来越少。(丹图)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织就更严密的急救保护网
下一篇:“神十二”飞天谱写空间站时代新篇章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