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把增加人民福祉作为城市发展根本目标

2021-06-22 15:44:18    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为第一人口大国,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之快、规模之大在世界上首屈一指。如果将百年来中国城乡变迁的壮阔图景转化为一串跳跃的数据,那该是多么惊人的一条上扬曲线!

看速度,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0.64%增至2020年的63.89%,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升逾53个百分点,完成了从“乡土中国”到“城镇中国”的历史性蜕变。

比规模,中国居住在城市的人口从1949年的不足4000万人增长到当下城镇人口逾9亿人,70多年里城镇的人口增量,比欧洲人口总和还多,体量巨大。

超大规模人口迁徙带来了中国城市翻天覆地的巨变。广东深圳,由边陲小渔村崛起为国际大都市,创下了“3天盖一层楼”“40年经济总量增长1万倍”的“深圳速度”。北京中关村,从昔日的小村庄成长为广厦林立的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引领北京研发投入强度和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稳居全国第一。开发区、工业园、新城……城市新区不断设立;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城市群迅速发展,成为现代化的重要引擎。

令我们自豪的,不仅是平地起高楼的建设奇迹,更是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我们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之路。

中国的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把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把增加人民福祉作为城市发展的根本目标,使全体居民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中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没有出现一些国家城市中常见的“贫民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挥制度优越性,统筹城乡发展,一系列配套改革深入推进,中国的新型城镇化更加注重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更加注重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加注重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数亿人口进城后,不仅完成了纸面的户籍之变,更感受到体面的生活之便。

中国的城镇化,不只考虑规模经济效益,而是把生态和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加注重环境宜居和历史文脉传承。不是无节制扩大建设用地,不是每个城镇都要长成“巨人”,而是统筹城市布局的经济需要、生活需要、生态需要、安全需要,一批宜居城市、韧性城市、智慧城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一批拥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被呵护成长。放眼中国,越来越多的现代都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越来越多的历史名城在保护中发展,成为承载历史记忆、传承文化遗产、记录时代精神的文化地标。

辉煌成就充分证明,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正确选择,是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创新实践。站在新起点,更好地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我们的城市必将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成为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的空间。(陆娅楠)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
下一篇:暂停自习看彩虹是美好的一课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