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创新智库 > 正文

把握文化遗产保护与精神血脉传承关系

2021-12-02 21:09:15    辽宁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民族精神血脉的传承,指出“中华文化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明确提出应该“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指出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功能之一是赓续传承民族的精神血脉。我们应该深入全面准确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

从总体上来看,文化遗产是民族历史和精神原貌的表征和见证,具有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它承载着真实、丰富、珍贵的历史信息。它可以客观地反映我们民族思想和文化的方方面面,为民族精神血脉提供多层次的物态证据,因此有必要在学理上进行进一步的分析梳理。

有效地、真实地、正面地反映民族精神的文化遗产是核心内容。文化遗产的种类非常繁多,形态极为丰富。有的遗产反映的精神境界和文明层级非常高尚,有的遗产反映的知识内容和精神层次较为平常甚至“低洼”。客观地说,有的文化遗产只是古人一般性生产生活的遗留孑余,如许多古代普通的农具、瓷器、钱币、首饰、文玩等,反映古人在生产生活具体细节上的思维活动和精神水平,常常具有质朴和粗糙的特点,有些还体现比较落后的思想。这些历史性客观存在的文化遗产与今天我们要继承和发扬的民族精神血脉虽然也有一些间接曲折的联系,但我们有必要准确深入地理解辨别,避免出现“古就是好”“古就是美”的心理。

具有较多正面价值和较大典型性的遗产才能更好地体现民族精神血脉。中华民族精神具有正大庄严、和谐包容、坚韧自强的特质,只有体现出宏大力量、积极精神的文化遗产才能更好展示民族精神血脉。习近平总书记曾亲自参与了林则徐故居、纪念馆和林觉民故居的保护修复工作。林则徐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爱国者,被称为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身上表现出的爱国、清廉、忠诚的特点,都是中华民族精神血脉中非常重要的品格和特征,这在其故居和纪念馆陈列品可以清晰地体现出来。林觉民是近代杰出的革命者、舍小家为大家的典型代表,他身上所具有的革命牺牲精神也是中华民族精神血脉中的宝贵资源。这样的文化遗产能典型地体现民族精神血脉,只有更好地保护好这些民族遗产,才能为民族精神血脉的赓续传承作出贡献。

文化遗产必须保护好、解读好才能有效地体现我们民族精神文化血脉。由于多种因素影响,当前许多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着诸多问题,必须全面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这里的“保护为主、抢救第一”需要有长期详细的规划、专职敬业的人员队伍和专业化的工具与资源。

文化遗产作为历史性客观存在,普通人看不出其本身具有多强的影响力和教育意义,必须由具备专业知识和正确历史观、文化观的学者予以讲解说明,才能更好传递出其蕴藏的民族精神内涵。如果缺乏正确的解读和宣传传播,受教育者比如青少年就不能全面地感受到民族精神血脉在此的“驻存”和“涌动”。这里所说的“正确的历史观、文化观”,就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作出对于中国历史尤其是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及各类文化现象进行深入了解和解读,就是指向于、立足于、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根本立场而作出的历史文化观察,这样才能避免出现受到历史虚无主义的侵蚀,使我们始终保持在意识形态层面上的高度警惕。

文化遗产保护和民族精神血脉传承共同指向人民福祉和国家民族的未来。文化遗产保护的目的当然不是为了单纯保持其原始或本真状态,而是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文化遗产发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赓续红色血脉的功能,使其精神影响参与到当代生活中,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更要让文化遗产保护和精神血脉惠及后代子孙。民族精神血脉传承不是为了“发思古之幽情”,而是要在学习借鉴优秀历史传统的基础上、在当代条件下造福人民和创造未来。文化遗产保护可以更好地传承民族精神血脉,民族精神血脉赓续可以更好地彰显文化遗产价值,我们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其丰富内涵,以利于更好增强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以更好地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早日实现。

作者:刘东超(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发展绿色金融助“双碳”
下一篇:黄河战略下甘肃加快发展的路径选择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