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创新智库 > 正文

黄河战略下甘肃加快发展的路径选择

董廷云    2022-01-01 20:53:36   

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时指出“甘肃是黄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要首先担负起黄河上游生态修复、水土保持和污染防治的重任”。甘肃地处黄河上游,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黄河甘肃段全长913公里,流经甘南州、临夏州、兰州市、白银市,沿黄流域总面积14.59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4.3%。进入新时代,甘肃省要抓紧、抓牢、抓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一带一路”“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战略机遇叠加期和高质量发展的窗口期,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按照坚守一条红线(生态保护)、加快四个建设(节水产业、绿色产业、城市化、科技创新)的路径,加快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努力谱写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

一、坚守生态红线,不断加强黄河上游自然保护区建设力度

甘肃多年平均自产地表水资源量125.2亿m³,超过黄河流域总水量的五分之一,其中甘南水源涵养区年均向黄河补水64.4亿m³,是黄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功能区,直接影响着黄河中下游的流量与用水供给。纵观近几年的研究趋势,该区域生态保护成效有了明显改善,但是仍然存在着草地沙化、草场退化和湿地面积减小的趋势,影响了水源涵养和水源补给能力。一是统筹推进“若尔盖国家公园”建设,有效恢复和保护高原湿地,加大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建设;二是以建设祁连山国家公园建设为抓手,加大冰川和雪山保护力度,推进祁连山生态安全屏障区建设;三是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为重点,结合“固沟保垣”工程措施,开展流域综合治理,做好陇东陇中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区建设;四是以加强工业污染、农业面污染和生活污染综合治理为重点,稳步推进中部沿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区建设力度,确保流域生态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二、积极发展节水产业,提高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黄河流域最大的矛盾是水资源短缺,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高达80%,远超40%的生态警戒线,要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保护利用制度,全面实施深度节水控水行动,坚持节水优先,以节约用水扩大发展空间。按照《黄河流域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实施方案》(发改环资〔2021〕1767号)要求,到2025年,黄河流域万元GDP用水量控制在47m³以下,比2020年下降16%;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8以上;上游地级及以上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5%以上,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9%以内的目标。一是要加强灌溉设施升级改造,加大推广水肥一体化和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力度,完善节水工程技术体系,推进农业节水和农田水利工程良性运行,因地制宜推广节水灌溉技术、适度扩大节水灌溉面积,加快推动发展旱作农业发展及示范区建设;二是要加强植物耗水调控、抗旱品种选育、农艺节水和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等方面研究,进一步挖掘基于植物本身的节水潜力;三是强化节水技术创新,加快节水新技术和装备研制与推广应用,推进能源、化工、建材等高耗水产业节水增效;四是实施推进黄河流域城镇化节水降损工程建设,以降低管网漏损率为主实施老旧供水管网改造;五是普及水利教育,增强公众节水意识,完善节水制度和政策体系,加强水权分配理论研究和应用。

三、发挥甘肃特色优势,加快新兴产业发展

甘肃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发展新兴产业,推动清洁生产,坚持走绿色、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一是加快甘肃绿色产业发展。甘肃省河西地区拥有充足的光能和风能资源,在光伏产业、风力发电等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甘肃省在核产业发展方面拥有中核404、504等核产业优势,在“双碳”背景下,积极发展绿色能源产业,抢抓能源战略。二是加快生态文旅产业发展。甘肃省拥有从亚热带到寒带的特殊地理地貌,绵延的黄土高原,广袤的草原,茫茫的戈壁,洁白的冰川,构成了一幅雄浑壮丽的画面,拥有丰富独特的自然旅游资源。黄河文化和丝路文化、红色文化交相辉映,曾被誉为“亚洲最佳旅行目的地NO.1”,拥有丰富文化旅游资源。甘肃在发展文旅产业方面具有极大的优势。甘肃要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景区互联互通,争取把甘肃全域建成无障碍旅游区。

四、不断加快城市化发展步伐,积极推进兰西城市群建设和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甘肃多地处于自然保护区,是黄河流域重要水源涵养区和水土流失防治、恢复生态的核心区域,城镇化水平总体偏低,县域经济实力较弱,区域城乡发展不平衡态势明显。要做到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就要持续推进城镇化,增强城市经济和人口承载力,加快城市化发展。要减少禁止开发区内的人口数,也要减少限制开发区内的人口数,鼓励把农村户口人员迁移到城市,并加强各类教育培训,提高人口素质,使其完全市民化,长期在城市定居和生活。

省委书记尹弘同志在省委十三届十五次全会指出“要实现高质量发展,最大的潜力和希望在兰州、在兰州新区”。省会城市兰州的发展对支撑国家西部安全,带动西部民族地区发展,维护国家安全稳定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兰州新区的建设和榆中生态创新城的建设等,兰州发展潜力较大,但是兰州正处在城市成长的门槛期,城市发展需要国家的经济支持和政策支持。建议做大做强兰州市,全力推进兰西城市群建设和兰州市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真正把兰州建成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和绿色增长极。

五、汇聚高质量发展的人才资源优势,启动兰州市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推动甘肃加快发展,人才是关键,科技创新是动力。兰州市拥有中科院兰州分院、兰州近代物理研究所、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第五一〇研究所(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和“双一流”高校兰州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拥有1所国家实验室,7所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20显示,兰州市跻身中国28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指数50强,排名第46;位居省会与副省级及以上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指数排名第28。要加快推进兰州市科技创新建设,充分利用好现有科技创新平台汇聚人才和培育高层次人才,加快启动兰州市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力争使兰州的战略科技力量实力进入国家第一方阵,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增长极和策源地。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黄河流域绿色发展研究院)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把握文化遗产保护与精神血脉传承关系
下一篇:六大举措打造职教高水平专业群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