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艺术 > 正文

推动昆曲艺术薪火相传

2021-08-10 10:31:36    人民日报

岁月悠悠,铅华洗尽。过去昆曲是小众艺术、雅致艺术,如今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增强、人们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昆曲逐渐走向大众、走近青年,国际友人也主动通过昆曲来了解中国文化。昆曲在文学和艺术上达到的高度,足以证明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瑰宝,也激励昆曲工作者珍惜韶光、奋发有为。

今天,昆曲工作者不断探索昆曲的发展之路,有与流行元素相结合的,有挖掘新题材的,有融入现代科技的,而我们则着力推动昆曲文化的复原和传承。2016年,我们推出了“观其复”昆曲系列,主打老剧本复原演出,力求打造符合现代人喜好的原汁原味的昆曲观剧体验。“观其复”昆曲系列的第一部戏《怜香伴》在北京首演,引起不小的反响。我们欣喜地发现,听得入神入迷的观众中不乏年轻人。老剧本吸引了新观众,密码是什么?

多年演艺经历让我逐渐认识到,每一个艺术门类,都有属于自己的气质,蕴含着时代气息,而这种气质气息就是这个艺术门类最珍贵的内核。从古朴典雅的装扮到佳句迭出的唱词,昆曲以一种独特的情调、独特的艺术表达,赢得了一代又一代观众。

传统并非不创新,古典也并非不时尚。昆曲传承,最重要的是守正出新。以“观其复”实践看,一方面,剧本只作删减,不作改编,复原过去“一桌二椅”的舞台布景,不追求华美舞台风格;另一方面,贴合时代审美需要认真打磨剧本和演技,好的东西继续保持,不合适的地方改掉,常演常新,越演越新。我们发现,只要找到了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切入口,就不难打造高质量的文艺作品、文化产品,回应和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新需求。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戏曲学院师生回信中强调:“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殷殷勉励,鼓舞广大师生和戏曲工作者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做出新贡献。戏曲文化的传承发展是一门大学问,也是一个重担子,不仅需要下功夫、花力气,更需要沉潜历练、避免浮躁。昆曲不是文化快餐,它的薪火相传从来需要的都是坚守不渝、开拓创新。

昆曲票友说,对昆曲了解越深,越能体悟昆曲的魅力。对我们昆曲表演者而言,越是沉浸昆曲文化之中,越是感觉其中别有洞天。随着观众审美旨趣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伸,相信昆曲发展会越来越好。探寻至真至善的艺术真谛,砥砺服务人民的从艺初心,学好、演好、传承好昆曲,我们将躬耕不辍、砥砺前行。

(作者为昆曲演员邵天帅)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首届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生态艺术展在西宁启幕
下一篇:乔十光漆画艺术展在山东美术馆展出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