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在新闻传播中体悟航天精神

——访中国航天科技国际交流中心常务副主任冯春萍

2022-05-17 18:55:12    《人民周刊》

著名哲学家康德曾经说过,这个世界唯有两种东西能让我们的心灵感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们头顶灿烂的星空,二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从万户飞天,到“神舟”巡天、“嫦娥”奔月、“问天”落火,中国航天人将古往今来对宇宙的向往,逐一变成现实。

中国航天科技国际交流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航天报社原社长冯春萍参与航天新闻报道与航天文化传播事业已经30多年了,她在工作中真切体悟着伟大的载人航天精神。“能与中国航天这一崇高的事业结缘,并见证、参与了多项航天重大发射任务的首飞,与航天人共同经历成功后的举杯相庆、失利后的发奋崛起,这是何其有幸!我愿意以‘弘扬航天精神、传播航天文化’为己任,在航天这片沃土上持续耕耘,讲好航天故事、传播航天精神,真正让航天科普走进千家万户。”冯春萍说。

 

2016年8月中旬,长征二号F火箭发射神舟十一号飞船之前,冯春萍在火箭塔架上进行采访并与火箭合影。

 

情有独钟载人航天事业  见证“神舟”不断超越自我

66年来,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伴随着航天事业的发展,培育形成了“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和探月精神。在冯春萍看来,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是航天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体现和继承发展,是伟大的民族精神与航天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航天事业之魂,也是中国航天企业文化之魂。

回首自己近30年的航天新闻从业生涯,航天发展历程中生动鲜活的一幕幕浮现在冯春萍眼前:不管是在戈壁大漠里放飞“神舟”的激动,还是茫茫草原里迎接航天员返回的兴奋,抑或是在椰树海滨守护“胖五”王者归来的那份紧张和不安……冯春萍始终怀揣一份航天人的理智与新闻人的热情,忠实地记录着航天发展的“高光时刻”和“历史节点”。

当被问及对哪个航天工程最情有独钟时,冯春萍脱口而出:载人航天工程。这些年,虽然工作岗位有所变动,但对载人航天工程那份“特有的爱”却从未改变,从“神一”到“神十三”,她参与了绝大多数载人航天工程任务的发射或返回报道,忠实记录着“神舟”不断超越自我的历史瞬间。在她的笔下和镜头中,见证了很多航天设计师的成长。由此,冯春萍也在工作中收获了一批“航天朋友”的独特情谊。

记得1999年11月发射神舟一号飞船的时候,冯春萍和大多数国人一样,对载人航天工程几乎一无所知,很多专业名词、术语更是第一次听说。时任飞船总设计师戚发轫、火箭总设计师刘竹生等专家给了冯春萍极大的帮助,他们亲自给她上“科普课”,细致地讲解里面的门门道道,把她引入了载人航天的大门。11月20日凌晨,神舟一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一飞冲天。随后,发射成功的喜讯也经她的报道广泛传播。1999年11月20日从此成为她脱口而出的日子。此后,冯春萍便与“神舟”结下了不解之缘。

深刻感悟“四个特别”  见证中国载人航天高光时刻

2003年秋,中国航天迎来举世瞩目的一刻:首位航天员杨利伟即将乘坐神舟五号飞船遨游太空。

冯春萍继参加过神舟三号飞船返回报道任务之后,再次来到内蒙古四子王旗飞船着陆场。因为是首次载人上太空,所以这次任务非同寻常。虽然航天人始终秉承着“确保成功”的信念,但是“载人航天,人命关天”。每一个研制者都感到了沉甸甸的责任,同时莫名紧张。她在现场目睹了航天人的严谨和务实,也感受到航天员把生命交给航天人的那份厚重的信任。

当杨利伟从飞船返回舱走出时,作为记者的冯春萍与他近在咫尺。面对面看到杨利伟从天外平安归来,她和现场的所有人一样,兴奋到了极点,情不自禁地为中国航天事业所取得的惊人成绩欢呼与喝彩。那一刻,冯春萍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份事业带给她的独特的滋养。

从神舟一号开始,她的采访足迹遍及载人航天工程的各大系统,先后见证了研制过程中的许多次大型地面试验,如:返回舱着陆冲击试验、返回舱空投试验、海上漂浮试验、热真空试验、振动试验、火箭发动机长程试车等,还到过远望号测量船队、火箭总装与飞船总装现场、飞船降落伞制作车间、发动机装配车间等。这种“沉浸式采访”,让她深刻领会了载人航天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深刻内涵。

中国空间站将迎6次发射  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2016年11月3日,我国现役最大推力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迎来首飞。这枚火箭,对中国航天发展意义重大。当时我国正在研制的火星探测器、空间站核心舱、嫦娥五号探测器,都将靠它飞向太空,它承载着中国航天更高更强的希望。当天傍晚,已到点火时间,火箭却没有像往常一样按时起飞。一时间,现场空气凝重起来。冯春萍在现场,与在场所有研制人员、参观人员一样,心一下提到了嗓子眼。她知道,作为我国运载能力最大、研制规模最大、技术跨度最大的一枚火箭,“长五”的研制难度远远超过现役火箭,其中的新技术应用几乎达到100%,这本身就已经是一个创举。难度大,风险自然就高,但没有想到,经过研制人员10年艰苦攻关终于迎来的这历史性的一刻,此时却遇到了挫折。她在心里想象着火箭两总凝重的表情以及他们紧张忙碌解决问题的身影,想象着他们承受的千钧压力。最终,在经历发射前跌宕起伏的近3小时排除故障之后,火箭呼啸着飞向太空,现场一片欢腾。

正是这次被称为中国航天史上最惊心动魄的“长五”首次发射,让她再一次充分感受到航天工程的风险与成功的来之不易,对航天事业的伟大与航天研制人员的艰辛又多了一份理解。

一次次堪称完美的成功发射,是每一名航天人用心血与汗水甚至生命成就的。在航天人心中,祖国的分量最重。

就像很多航天人都喜欢的一句话: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生生不息的载人航天精神永远是中国航天事业持续前行的不竭动力。

2022年4月16日,神舟十三号飞船飞行乘组历时半年之久的太空“出差”,平安顺利返回地球家园。冯春萍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出征仪式的队伍里送航天员出征,在神舟十三号乘组返回这一天,她守在电视机前观看了完整的回收过程直播。

东风着陆场也是她曾经去过的地方;航天员从太空归来的每一个步骤,都是她所熟悉的。如今的各项技术更加先进,返回舱精准完美落地,就是最好的体现。巨大成功背后,航天精神的光芒始终在闪烁、在传承。

神舟十三号的壮举,再一次掀起了全民关注航天的热潮,也必将再一次激发起全民族探索和创新的热情,鼓舞全国人民奋进“十四五”、建功新时代。

今年,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中国空间站即将迎来6次发射任务。冯春萍说,对航天人而言,必将“无限风光在险峰”;对于航天事业而言,更多的耕耘者将再出发,一幕幕传奇将在他们手中续写,更多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值得全社会去憧憬期待。( 本刊记者  付冰冰(整理报道))

(《人民周刊》2022年第8期)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创新攻关 脚步不停
下一篇: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把雷锋精神代代传承下去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