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人民视点 > 正文

立足本职 逐梦复兴

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

2022-05-24 13:18:33   

人才强国、科技兴国,这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新时代。年轻干部生逢伟大时代,是党和国家事业的希望和生力军,更应该立足本职、摸爬滚打、千锤百炼、百炼成钢,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

个人的命运总是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近代,中国封建统治腐败、列强入侵、山河破碎、生灵涂炭,国家和人民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向来不缺乏有血性、有担当的人才。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不屈的中国人民挺身而出,用非凡的智慧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浴血奋战,用热血和生命扭转了中华民族的命运,建立了一个新中国。

中国的发展是众多无产阶级革命家、无数前赴后继的革命先辈、无数优秀的中华儿女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牺牲、经过百折不挠的奋斗取得的。他们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用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用崇高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唤起了整个民族的觉醒。胜利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我们都不应该只是一个见证者,更应该是历史的参与者、奋斗者。

合乎时代潮流、顺应人民意愿,人民就有无穷动力,事业就会焕发无限生机。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彻底的土地革命,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农民翻身做了主人;中国军人以昂扬的姿态向世界宣告捍卫和平的力量;壮志报国的科学家,广大的爱国志士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研制“两弹一星”,创造人间奇迹。

改革开放极大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社会主义事业焕发出蓬勃生机。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在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指导下,人民砥砺奋进,事业蒸蒸日上。

回顾历史、展望未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了新中国,经过近百年的奋斗,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代中国正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年轻的党员干部更应该不断修炼自己,坚定的走在时代前列,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

成为栋梁之才必须心系人民、志存高远。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以来为了人民的利益,无怨无悔地作出了巨大奉献和牺牲。井冈山时期,近5万名革命烈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脱贫攻坚中,1800多名党员干部将生命定格在了奋斗的征途上。生命是无论如何有限的,而生命的意义就是用这有限的生命去创造无限的可能;就是用实际行动喊出“我是共产党员、跟我上”的最强音。

人民是我们党工作的最终评判者。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是衡量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我们要永远保持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与人民同甘共苦,努力为人民创造更美好、更幸福的生活,交出人民满意的答卷。

成为栋梁之才必须以史为鉴、学习强国。历史,总能给人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年轻干部应该认真学习中国历史、学习党的历史,加强党性修养、培养政治自觉。以史为鉴、以人为鉴,知敬畏、守底线、去私心、存善念,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学习要深入、全面,政治思想上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等等,通过学习补精神之钙、固思想之元、培为政之本。专业知识上结合工作需要,有的放矢的学,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边做边学、边学边做,在学习、实践的无限反复中得到启迪、增长本领,把握时代脉搏,永葆青春活力,奋进学习强国。

工作有分工,岗位有不同,但是我们都有一个中国梦,都要把个人的崇高理想和实际岗位有机结合起来,立足本职、开拓进取。无论乡村建设、脱贫攻坚;无论国之大器、探海经天,事业再大都是一点一滴的积累,事情再小也是一颗不可或缺的螺丝钉,越是基层越是培养人才的沃土。每一个人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是初心使命最好的诠释,只要坚定信念、笃力前行,再平凡的岗位也能绽放夺目的光彩。

实干与担当紧密相连,没有担当遇到问题绕道走,就不是真正的实干,就不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只有敢于担当、敢于实干才能战胜自我、有所作为,也只有崇尚奋斗、勇于担当,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境界。

当今的中国正处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我们已经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攻坚克难,砥砺前行。我们肩负的使命更光荣、挑战更严峻,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伟大的时代更需要思想坚定、政治坚定、勇立潮头、博学多识的优秀人才。让我们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马军利 王建兵 徐藏云)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山西大同农商银行:踔厉奋发,推动业务经营实现跨越式提升
下一篇:河南开封:龙亭区实验幼儿园开展麦收系列活动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