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用楹联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访中国楹联学会会长李培隽

本刊记者 付冰冰    2023-01-12 15:49:17    《人民周刊》

福耀中国首座“太空家园”、助威全球冬奥体育盛事、颂扬百年大党光辉精神……回首2022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之一——楹联肩负着历史使命、书写出时代新声。自2022年1月起,《人民周刊》陆续采访、刊登中国楹联学会在春晚、北京冬奥会、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相关报道累计近60个版面,助力文化复兴,凝聚文化自信,铸就文化长城。2022年岁末辞旧迎新之际,《人民周刊》专访中国楹联学会会长李培隽,回望可敬过去,展望可期未来。

 

《人民周刊》2022年第23期封面
 

2022年难忘三大楹联文化盛事

记者:2022年,除“太空第一联”“冬奥楹联”“精神谱系楹联”活动外,中国楹联学会还做了哪些工作?

李培隽: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开局之年,也是全国人民抗击新冠疫情形势最为严峻的一年。中国楹联学会及各级楹联组织团结一心、振奋精神、努力进取、开拓创新,收获了丰硕满满的成果,交出了实实在在的答卷。

回望2022年,春节大征联、“太空第一联”影响深远,“理想·初心——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楹联书法征集活动精彩纷呈,2022年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主要活动之一——首届中国食育书画特展同期举行特色明显,“楹联与长江文化——全国基层楹联文化建设‘太仓篇’”研讨会圆满成功。

此外,我会还配合有关部委和组织开展“百花迎春”文艺家协会春联、“和合迎新春音乐会楹联展”、楹联进社区企业乡镇、“让书画艺术走进千家万户——首届中堂家文化楹联书画展”等活动。为进一步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按照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要求,以对联知识、对联欣赏、对联创作和对联教学为主要内容,以中小学语文教师为主要对象,按照就地就近、因地制宜实用高效的原则,坚持理论与实际、教学与创作相结合,分地、分批举办中国楹联学会对联教师培训班。首次“对联师资培训班(线上)”已于11月23日开课,计划共进行8课集中授课、为期一个半月的线上培训,200名中小学教师参加了首批培训。

记者:这些工作的亮点和意义有哪些?

李培隽:对于2022年的工作,我认为最大亮点就是“太空第一联”、精神谱系楹联征集活动以及对联师资培训班。

“太空第一联”源于春节期间迎新春、贴春联的习俗。楹联习俗早在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们每年组织的春联大征联活动,就是要激发民族文化认同,唤醒民族文化记忆,弘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太空第一联”在太空创作展示,标志着中国传统文化向着新的高度飞跃,具有不可估量的深远意义。

“理想·初心——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楹联书法征集活动,用楹联书法的形式阐释伟大精神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展现精神发源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和人民群众精神风貌。整个征集从创作到评审以及后来的展览等过程,是我们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领会伟大精神、深化党史教育的过程,也是用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阐释精神谱系的思想内涵的有益尝试和探索。积极融入聚焦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大事要事,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积极开展宣传活动,这是中国楹联学会一贯秉持的责任担当。我们希望精神谱系楹联征集活动达到预期效果,取得新的成绩。

基层楹联文化建设,是各级地方党和政府关注的文化工程和普及重点,也是我们学会的一项需要长期着力抓好的日常工作。在现代化的征程上,楹联更需要普及,而普及在于教育,所以我们积极推进基层楹联教师的培训。这是我会的一项长期的重点工作。过去,我会每年都举办各种形式的业务培训,为基层中小学培训了众多楹联教育的人才。他们是种子,通过文化基因传承,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可以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好事。这次因为疫情影响,改为线上举行,但我们有决心、有信心将培训班办好。

 

用楹联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项长期重要任务

记者:癸卯兔年即将到来,您计划带领学会如何进一步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落实“两创”精神?

李培隽:楹联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进一步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楹联文化,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任务。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我们楹联界,要深化对楹联本体的认识,形成共识,从三个方面给楹联艺术的特征、性质、地位来定个位。

第一,它是文学的。通过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有规律地深刻表达你的中心思想,抒发你的艺术情感,这就是我们的楹联。但是,楹联和其他诗歌、小说、散文、诗词歌赋有什么区别呢?区别就是我们常说的,楹联是“诗中之诗,精华之精华”,并有它独特的格律规矩。

第二,它是艺术的。从艺术接受学的角度,我们把楹联编撰出来了,还没有完成这个艺术过程,而只有通过书法写出来,进行二次创作,并且把它张挂起来,成为一个全面立体综合的艺术,到这时,我们的艺术才算完成。所以说,楹联还具有书法艺术、造型艺术、建筑艺术等方面的特点,具有艺术性。

第三,更重要的是,楹联或者对联,一千多年来,伴随着中华民族社会生活的各个行业,也包括我们每个人一生的成长。上到帝王将相,下到渔樵耕读,恐怕都离不开楹联。为什么?因为它是我们国家首批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的民俗文化。因为,民俗文化是与我们的哲学思想、文化心理、社会生活密不可分的,不是简单的一个仪式。比如到了春节,写春联、贴春联,恐怕是全世界参与人数最多、传承时间最久的文化习俗,其中就有深层的哲学和审美方面的内涵。所以,它具有民俗性。

我认为,楹联应该从这三个方面去考量:它既是文学的、艺术的,同时也是民俗的。从整体来讲,它是文化。我们要考虑到楹联自身的艺术性特征和定位。所以,用楹联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进一步丰富楹联文化的深刻内涵和表达意义,是我们的一项长期而重要的任务。

 

2023年力争办好楹联文化盛事

记者:新的一年,学会的工作重点是什么?

李培隽:中国楹联学会2023年的工作总要求是:坚定理想,把握方向;立足传统,守正创新;讴歌时代,服务人民;传播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具体来讲,重点在以下几方面用功发力:

在社会展览活动方面,我们将重点组织楹联书法家精心创作,举办“理想·初心——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楹联书法展览,并将作品捐赠给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以弘扬航天精神为主题,举办“联耀太空”——中国航天日楹联书法展。在重大活动周年节点,我们将于北京冬奥会举办一周年纪念日、第29届北京奥运会十五周年纪念日开展楹联活动。

在出版教育方面,我们将组织编写对联通俗读本《对韵新声》;论证颁布出版《联律通则》正式版及解读本;组织楹联教育大纲及读本指导意见论证会,提出试行意见;推进基层楹联普及,持续开展中小学教师楹联培训;适时开展楹联艺术等级考试;等等。

此外,我们还将积极推动楹联文化主题公园建设,开展楹联创作和楹联标志性景观策划,并召开宣传专业委员会、书画专业委员会、网络委员会工作会议。

(《人民周刊》2022年第24期)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第一页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