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财经参考 > 正文

打破技能人才成长天花板

臧梦雅    2023-05-16 10:59:27    经济日报

第十六届高技能人才表彰大会日前评选出30名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和295名全国技术能手。这些人才是生产线上的灵魂人物,更是名副其实的大国工匠。不过,在超过2亿的技能劳动者中,30名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和295名全国技术能手占比还是太少了,从我国人才强国战略和制造业强国建设的目标要求来看,高技能人才还是远远不够的。

任何领域人才的成长进阶之路都离不开激励。以往提起技能人员,人们往往会想到“社会认可度低”“上升空间有限”“工资待遇不高”等标签。一些年轻人不愿意进工厂,企业也时常出现技工荒,这都不利于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通过出台各类支持技能人才发展的政策措施,引导用人单位对高技能人才实行岗位分红、专项特殊奖励、技术创新成果入股等激励办法,为构建完善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提供了保障和依据。如今,技能人才的上升空间更加广阔,上升渠道更加通畅,评价机制更加完善,待遇水平也更有吸引力。

让技能人员愿“进阶”、易“进阶”,就要让他们看到我国在尊重技能人才方面的多种努力,如树立更多典型和榜样,扭转“重学历轻技能”局面,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风气。

此次表彰大会评选的中华技能大奖和全国技术能手,也是选树褒奖优秀高技能人才的最高奖项。如果越来越多高技能人才在重要领域闪耀光芒,那么将有更多年轻人自愿投身技能岗位,主动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广大技能劳动者也将被更充分地激发起学习先进的高涨热情,践行“工匠精神”,实现“青蓝相继”。

不能让他们的专业技能“压箱底”,因为如果长时间得不到“重用”,再优秀的技能人才也会错失证明自身价值、实现技术突破的良机。此外,还要建立科学公平的考评机制,用多把尺子衡量技能人才,从不同侧面发现其优势,坚持实干出实绩,以实绩定待遇、评奖励,这些都是让技能人才打破“天花板”、促进制造业腾飞的好办法。

高技能人才培养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集合社会力量,汇集各方资源“全面出击”,构建起覆盖全产业链、全职业生涯的技能人员培养体系,满足高技能人才储备“质”的要求,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责编:汪翠萍)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澳门旅游业强势复苏
下一篇:因地制宜促经济生态“两不误”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