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财经参考 > 正文

公募行业“新陈代谢”加速 今年以来逾百只基金清盘

2023-06-14 15:43:21    经济参考报

伴随着市场震荡,公募基金行业“新陈代谢”有所加速。Wind数据显示,截至记者发稿,今年以来公募基金清盘数量已有118只,多数为规模不足5000万元的“迷你基”。但与此同时,今年以来有454只产品成立,还有205只基金提前结束募集,市场表现“冷热不均”。

分析人士认为,不论是上新还是清盘,都属于正常现象,优胜劣汰可以推动公募行业高质量发展、优化基金投资者的资源配置。

今年以来基金清盘速度较快

近日,中信保诚基金对外发布了《关于信诚金砖四国积极配置证券投资基金(LOF)终止上市交易并终止申购、赎回、定期定额投资、转托管等业务的公告》,自6月8日起,该基金进入清算程序,中信保诚基金不再接收投资人提出的申购、赎回、定期定额投资、转托管等业务的申请。该基金成立于2010年12月,截至今年3月末,资产净值仅为1144.38万元。

Wind数据显示,截至记者发稿,以初始基金为统计口径,今年公募基金清盘数量为118只。而2019年至2022年,公募基金的清盘数量分别为134只、174只、254只和233只,可见今年基金清盘仍然保持较快的速度。其中招商基金、申万菱信基金等清盘数量居前。

“当公募基金的规模或人数低于一定水平,或发生基金管理人无法担任基金管理工作时,公募基金会进行清盘,通过合同清算解散已经募集的基金产品。具体来说,基金资产净值低于合同限制、持有人数量低于合同限制、基金持有人大会同意终止、转型终止、合同到期终止等情形会带来公募基金清盘。上述五种情形的背后,往往是基金业绩不佳,业绩问题是基金清盘的根本原因所在。”广西大学副校长、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说道。

《经济参考报》记者注意到,上述清盘基金中,有37只基金清盘原因为触发合同终止条款,大多数在合同约定期内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而剩下的81只清盘原因为持有人大会表决通过。“主动离场”的基金里,“迷你基”也占大多数。比如今年4月清盘的浦银安盛中华交易服务沪深港300ETF,截至2022年末基金资产净值仅为1252.01万元;同样于4月清盘的国寿安保裕祥A,截至2022年末基金资产净值仅为1169.39万元。

205只基金提前结束募集

与此同时,基金上新也在积极进行。Wind数据显示,截至记者发稿,今年新成立基金累计为454只,发行份额为4017.89亿份。其中股票型基金为118只,发行份额为520.74亿份;混合型基金为148只,发行份额为871.83亿份;债券型基金为111只,发行份额为2430.62亿份。此外,还有部分货币市场型基金等。从数量上看,混合型基金仍为主流。

据《经济参考报》记者统计,截至目前,今年以来有205只基金提前结束募集,例如方正富邦均衡精选A、天弘全球新能源汽车A和南方贤元一年持有A等。值得一提的是,华安基金旗下的华安鼎盈一年定开,该基金原本募集期为今年2月6日至3月6日,但很快华安基金便宣布,募集截止日提前至2月6日,这意味着该基金的募集期限只有一天。此外还有中金湖北科投光谷产业园REIT,该基金募集期最终被调整至仅6月5日一天。

当然,也有部分基金宣布延长募集期。今年5月31日,景顺长城基金发布公告称,公司与基金托管人江苏银行以及各销售机构协商,将景顺长城融景瑞利一年持有A/C募集期延长至2023年7月7日。该基金首次定下的募集时间为今年4月10日至28日,根据相关规定,基金产品募集资金时间不超过3个月时间,因此市场挑战仍然存在。

助推行业“新陈代谢”

“清盘可以带来公募行业的优胜劣汰,可以推动基金公司的高质量发展,可以优化基金投资者的资源配置。基金清盘是市场出清的过程,是业绩不佳、知名度不够、投研实力不足和基金管理不善的劣质基金淘汰退场的过程,能够通过市场竞争实现优胜劣汰,进而优化市场的资源配置。”田利辉对记者表示。

在业内人士看来,不论是上新还是清盘,都是市场正常的“新陈代谢”现象,在市场良性竞争的情况下,“新陈代谢”行为,有利于建设行业健康生态。

田利辉表示,市场上出现数量庞大的“迷你基金”,与资本市场走势、基金产品同质化、基金公司管理等因素都有关。当前,我国基金产品设计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存在盲目发行和定位模糊的问题。在他看来,基金公司将其中能力不足、表现不佳的基金予以清盘,能够重整公司资源和提升公司效率,推动基金公司的高质量发展。

(责编:汪翠萍)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福建发布招商引资三年期“路线图”
下一篇:碳积分管理需循序渐进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