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财经参考 > 正文

防范化解地方债风险不可松懈

金观平    2023-07-13 16:12:51    经济日报

在财政收支紧平衡形势下,一些地方政府面临较大债务压力,债务风险问题引发社会关注。近日,《国务院关于2022年中央决算的报告》在部署下一步重点工作时强调,要有效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是一个重点领域。近年来,我国持续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坚持“开正门、堵旁门”,保持高压监管态势。一方面,发挥一般债务、专项债务的积极作用,促进稳增长、稳投资;另一方面,严肃查处违法违规举债融资行为,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逐步化解隐性债务存量,取得明显成效,债务风险总体可控。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持续回升向好,但也面临不少困难挑战,有的地方财政收入增长乏力,收支矛盾较为突出。同时,一些债务违规问题不容小觑。比如通过承诺兜底回购、国有企业垫资建设等方式,违规新增隐性债务;专项债券管理方面,有的违规将资金投向禁止类领域等。此外,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的市场化转型、规范管理也面临不少问题,部分平台公司偿债压力较大。

政府债务管理一旦放松,则容易演变成为“灰犀牛”,潜在风险巨大。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不能有丝毫懈怠,一系列问题应当引起高度重视、进行妥善处置。

首先,抓实化解地方隐性债务风险。尽管地方隐性债务已减少三分之一以上,但化债任务依然很重。要建立健全防范化解隐性债务风险长效机制,想方设法统筹各类资金资产资源,稳妥化解隐性债务存量,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同时,强化监管措施,对变相举债、虚假化债行为及时查处、追责问责。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治理,规范融资信息披露,严禁与地方政府信用挂钩,分类推进市场化转型。

其次,规范专项债券发行使用管理。专项债券属于法定债务,有一系列制度规范约束,发行使用公开透明,风险较为可控。近年来,专项债券在拉动有效投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其发行使用中暴露的一系列问题仍要引起重视。要通过穿透式监测、全生命周期管理,确保资金使用规范安全;要严格落实负面清单管理,防止将专项债券用于各类楼堂馆所、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需要注意的是,近年来,专项债券发行规模加大,一些地方债务集中到期,还本付息压力较大,要统筹安排、防范风险。

再次,强化地方财政运行监测。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一个特点就是地域分布不均匀,各地情况差异较大,要动态跟踪研判地方特别是县区财政运行情况,对可能发生的债务风险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防患于未然。

制度只有长出“利齿”,才能实现硬约束。要压实地方属地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严格落实政府举债终身问责制和债务问题倒查机制,一旦触及“高压线”就严惩不贷。

总之,必须统筹发展和安全,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只有更好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才能实现财政可持续、经济平稳健康运行。

(责编:汪翠萍)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山西重金奖励引导培育重点产业链
下一篇:合力整治租车市场乱象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