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扣牢中心任务 聚力备战打仗努力开创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建设新局面

2023-05-17 11:57:43    学习时报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巩固提高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战略任务。习主席在出席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全体会议时作出全面部署,深刻阐明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习主席的重要讲话,蕴含着统筹国内与国际、发展和安全、强国与强军的深远战略设计,凝结着对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期望重托,为我们更好地将强军事业融入强国复兴大局、更好地发挥强军对强国的战略支撑作用指明了方向。必须坚决贯彻党中央、习主席重大决策部署,扣牢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这个中心任务,全面加强练兵备战,全面提高打赢能力,努力开创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建设新局面。
  深刻领悟巩固提高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对强军胜战的重大意义
  习主席深刻指出,贯彻落实好巩固提高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这一部署,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加快把我军建成世界一流军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必须深刻把握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从政治和全局高度领会战略意图、认清重大意义,增强贯彻落实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
  应对复杂安全形势的迫切需要。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特别是一些西方国家对我遏制、围堵、脱钩、打压和军事威胁,带动我国各领域安全威胁突发性、联动性、多变性进一步增强,军事领域的全局性、敏感性、风险性凸显,易向政治、外交等领域传导,经济、科技、网络等其他领域风险向军事领域外溢压力也在增大。面对这种复杂严峻的安全形势,必须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以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为支撑,军事手段与其他手段紧密配合,系统提升应对战略风险、维护战略利益、实现战略目的的整体实力。
  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重要支撑。新时代十年,人民军队现代化水平和实战能力显著提升,国产航母、歼—20、运—20、东风系列导弹等大国重器列装,离不开国家雄厚的物质技术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鲜明提出“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加快把人民军队建成世界一流军队”。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深度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全局,以巩固提高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为依托,聚合国家整体资源推进我军建设高质量发展,打造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强大人民军队。
  掌握军事竞争主动的战略举措。随着世界新军事革命加速发展,军事竞争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世界军事强国纷纷布局大国博弈背景下的高端战争,谋求在高强度、高维度、高技术的对抗中掌握未来战争主动权。乌克兰危机爆发后,初步展现出“混合战争”新形态,军事战与政治战、金融战、科技战、网络战、认知战相互交织,推动战争对抗从传统向非传统领域延伸,集中表现为冲突各方综合国力、战争潜力与军事实力的全面较量。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我国来自外部的打压遏制随时可能升级,只有抓紧巩固提高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最大限度整合各领域战略力量、资源和手段,打通国家经济、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向先进战斗力、体系对抗力的转化路径,全面做好军事斗争准备,才能在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中“稳坐钓鱼台”。
  准确把握人民军队支撑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建设的着力点
  军事手段是实现伟大梦想的保底手段,军事斗争是进行伟大斗争的重要方面,打赢能力是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能力。在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中,军事能力是关键指标、核心支撑。我们必须自觉在党和国家大局中思考谋划军事工作,把准战略定位,突出着力重点,发挥关键作用,为巩固提高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贡献力量。
  把握政治引领这个根本。我军是党亲自缔造、领导和指挥的执行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历来以党的使命为使命。巩固提高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是党中央着眼两个大局谋定的国之大略、军之大计,必须首先从政治上看、政治上抓。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悟党中央、习主席决策意图,胸怀“国之大者”,坚持军事服从政治、战略服从政略,善于从政治高度思考和处理军事问题,做到军事与政治、经济、外交各领域密切配合,确保政治上最为主动、全局上最为有利。
  把握打赢能力这个指向。古今中外,国富兵弱而丧权辱国、山河破碎的例子屡见不鲜。历史和现实反复昭示,强国必须强军,强军要在打赢。巩固提高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对军队来讲最终要落到全面提高打赢能力上来。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危机意识、打仗意识,坚持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坚持边斗争、边备战、边建设,全部精力向打仗聚焦,全部工作向打仗用劲,与时俱进创新军事战略指导,建强战略威慑力量体系和联合作战体系,推进练兵备战走深走实,锻造敢打必胜的精兵劲旅,以更强大的实力、更可靠的手段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把握军事需求这个牵引。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个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巩固提高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增强战略竞争力、社会生产力、军队战斗力耦合度,首要是把军事需求这个源头性问题搞清楚。必须深入研究国际战略格局演变、周边安全形势发展、战争制胜机理特点,聚焦强敌对手威胁、典型作战场景和遂行任务需要,前瞻精准研提需求清单和能力指标,健全军地对接机制,畅通“需求牵引规划、规划主导资源配置”战略管理链路,从军事需求侧推动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建设。
  把握军政军民团结这个政治保障。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巩固的军政军民关系,既是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的重要方面,也是调动党政军民各方面力量参与“一体化”建设的重要保障。必须始终牢记人民军队的根本宗旨,继承发扬拥政爱民优良传统,在履行卫国戍边职责使命的同时,积极支援地方经济社会建设,深入开展军民共建活动,勇于承担急难险重任务,当好应急处突的“生力军”、维护稳定的“压舱石”,以实际行动书写军民鱼水情深新篇章,为巩固提高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汇聚强大力量。
       依托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提升战区备战打仗水平
  战区担负着应对本战略方向安全威胁、维护和平、遏制战争、打赢战争的使命,必须坚持在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建设中,推进备战打仗工作高质量发展,锻造能战善战的硬核实力,为有效履行新时代使命任务提供坚强支撑。
  着力发展人民战争战略战术。加强未来战争前瞻设计,围绕打好国家总体战、全局政治战和新时代人民战争,以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为依托,以战区联合作战体系为支撑,体系谋划未来打什么仗、怎样打仗,牵引谋战、备战、练战、胜战。加强战区战略整体运筹,把有限的军事行动主战场与广阔的国家战略博弈空间连接起来,牢牢把握战略主动权。加强群众性战法创新研练,大力发扬军事民主,广泛开展创客、众筹等活动,向一线官兵和军工专家、科技企业、民间智库引智借力,创造更多以能击不能的非对称制衡招法,形成具有时代性引领性独特性的人民战争战略战术。
  着力深化作战体系融合建设。推动战略布局一体融合,将战区联合作战体系深度融入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建设,紧跟国家重点区域领域战略布局,统筹谋划战区力量布势、战场布设、支撑建设,促进需求统合、建设联动、成果共享。推动战略资源一体整合,以军民融合为抓手,将军事信息通信、战略战役投送、后勤装备保障等体系,融入国家重大基础设施、战略储备、物流基地等重大建设,实现同类要素联合配置、同类设施联合共用、同类保障联合支援,依托强大国家资源夯实作战体系支撑。推动战略力量一体运用,健全国防动员指挥运用军地协调机制,做实各领域各方向动员准备,推动民兵、预备役部队和国防动员专业队伍融入战区联战联训,积蓄打赢战争综合实力。
  着力推动新域新质力量运用。坚持在新兴技术转化上下功夫,在构建新兴领域一体化战略能力中谋求军事竞争新优势,密切跟踪人工智能、信息网络、航空航天等尖端科技发展,研提斗争急需、打仗管用的应用需求,广泛吸纳社会优势资源,打通高新技术向先进战斗力的转化路径。坚持在新质战斗力生成上下功夫,加强电抗、无人、网络、空天等力量实战实训,深化新技术、新装备、新战法试验和作战运用,推动新域新质作战力量以“主力”“主角”融入战区联合作战体系。坚持在科技支前转型上下功夫,推动地方参战支前由人力物力向智力能力、由硬杀伤向软打击转变,让网络参战、信息支前、科技支撑成为人民战争的重要形式,不断提升服务备战打仗贡献率。
  着力加强现实军事斗争应对。紧盯周边安全形势发展,坚持从政治和战略全局筹划指导军事行动,有力开展斗争,在涉及国家核心利益问题上寸步不让,以顽强的斗争精神、灵活的斗争策略、坚决的斗争行动赢得战略主动。加强军事力量常态化多样化运用,把备战与止战、威慑与实战、战争行动与和平时期军事力量运用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运筹,在军事演习、维权维稳、国际维和等行动中,发挥军事力量塑造态势、管控危机、遏制战争、打赢战争的战略功能,有效应对复杂安全威胁、赢得国家战略优势。深入推进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坚持政治安边、富民兴边、军事强边、外交睦边、科技控边,完善“五位一体”力量体系和联动机制,建设与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相适应的强大稳固现代边海空防,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坚强支撑。

西部战区上将司令员 汪海江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更加充分发挥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富民效应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