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法治 > 正文

营造安全放心的网络消费环境(金台锐评)

张 洋    2023-04-13 11:06:34    人民日报

“不支持售后维权”的霸王条款无效,商家因“差评”公布消费者信息构成侵权……近日,最高法发布10起网络消费典型案例,为依法规范网络消费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消费是驱动经济发展的关键引擎,也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直接体现。近年来,作为社会大众的重要消费方式之一,网络消费的规模不断扩大,网上零售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稳步提升。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11.96万亿元,同比增长6.2%,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7.2%。越是发展越要重视安全。深入推进网络法治建设,营造安全放心的网络消费环境,正是进一步提振消费信心、释放消费潜力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较于线下消费,网络消费具有交易环境虚拟化、交易空间跨地域等特点,存在假冒伪劣、网络诈骗、个人信息泄露等隐患。以直播带货为例,有的直播间充斥着虚假宣传、虚标价格、虚报订单等若干“消费陷阱”,有时就连跟帖评论、“抢单”“购物”的,也是网络经营者雇来烘托气氛、误导消费的“水军”。维权难是网络消费的另一个突出问题。有些消费者经常遇到网络平台、网络经营者、产品供货方、第三方支付平台、物流等相互推诿扯皮的情况。现实生活中就发生过这样的案例:直播带货结束后,网络经营者直接关店,致使消费者在网上无迹可寻、无证可取。

消费环境,关乎消费者的信心,关乎消费的增长。近年来,民法典、电子商务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进一步完善了网络消费方面的法律规定,有关部门依法加强规范和监管,为消费者合法权益“撑腰”。

营造安全放心的网络消费环境,应当坚持“线上线下一致”原则。网络并非法外之地。新技术新业态发展到哪里,人民群众的需求在哪里,法治保障就应当跟进到哪里。无论线下还是线上购物,都受到法律保护。有关部门应按照与日常市场监管同样的标准和要求,依法规范网络消费健康发展。

落实到具体实践中,需坚持问题导向,抓住重点环节,堵漏洞防风险,不断织牢扎牢消费者权益保护网。比如,关于经营资质,有关部门、网络平台应严把网络市场准入关;关于消费者个人信息,应进一步督促网络平台、网络经营者、物流等履行保护义务;关于交易资金,网络经营者、第三方支付平台都有责任确保支付安全;关于产品,既要防范售卖时虚假宣传,也要畅通购买后的退换渠道。此外,有关责任主体及消费者还应树立证据意识,做好消费过程的留痕管理,一旦出现纠纷,做到可追溯、可查询、可举证、可追责。

环境好了,消费更安心,市场更广阔、更活跃。新征程上,要更好统筹发展与安全,提升网络消费环境法治化水平,引导网络经营者不断增强优质产品和服务供给,让消费者买得安心、用得放心,让网络消费活力不断迸发。

 

《 人民日报 》( 2023年04月13日   第 19 版)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内乡法院:工资数额起争议 法官调解化纠纷
下一篇:普法“搬”上网 法治润人心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