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人民视点 > 正文

包头市青山区举办首届全员岗位大练兵比赛 带动释放“人才引擎”澎湃动力

2023-04-28 15:10:25   

4月15日至5月12日,按照“政府引领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岗位比武与教育培训相结合、全员参与与树立典范相结合”的工作思路,包头市青山区开展“‘青’心育英才,聚能新时代”首届全员岗位大练兵比赛。

 

 

比赛重点聚焦工业经济、乡村振兴、教育系统、基层治理、家庭服务业、卫生健康、医疗保障、金融系统、物业行业、应急救护10大板块,设置26个重点项目,巩固拓展“爱包头、作贡献”主题实践活动成果,引导和激励广大人才立足本职、苦练技能、提升素质、争作贡献,加快造就一支数量充足、技艺精湛、作风过硬的人才队伍,以该项活动为带动,释放人才能量的强劲动力,赋能地区高质量发展。

靶向精准,在“引”上下真功

实现企业和人才“双向奔赴”

青山区立足长远,招贤纳士,大力引进高层次紧缺急需人才,将高校人才培育优势与企业需求结合、与社会组织资源整合,采取“订单班”的校企合作的形式,与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包头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形成了“订单式”“定向式”“定岗式”技能培训。截至目前,“订单班”已为企业输送600余名专业技术人才。此外,该区进一步畅通政企对话渠道,积极倾听企业心声,精准施策解难题,常态化开展“一企一策”政策咨询、业务指导等服务,协助企业解决招工、用工问题,为阿特斯阳光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晶澳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等重点企业引进人才近3000人,切实提升地区发展竞争力。

教育教学方面,青山区做好“精”字文章,把握“准”字导向,既立足本地,鼓励当地人才返乡创业,打好“乡情牌”;又打开思路,吸引外来人才落地生根,打好“政策牌”。通过提前深入高校全方位摸底、专场宣讲、现场报名等方式,该区高效开展进校园引才工作。自2012年以来,青山区引进高层次和紧缺急需人才750余名,211以上院校578人,教育部直属六所师范生522人,研究生265人,切实筑牢了教育人才基础。

用活政策,在“留”上用温情

实现留心和留人“合拍共鸣”

健全完善人才领导小组,制定年度《青山区人才工作要点》,建立人才分类信息库,对入库人才信息数据进行分类整合、分析对比,实现精细化管理,为精准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和高端人才提供保障。青山区贯彻落实人才安居保障政策,运用“互联网+人才安居”模式,主动靠前提供零距离、全流程“帮代办”服务,用心用力用情解决人才住房保障、子女就学等生活需求,让人才来得放心、干得舒心、留得安心。三年来,该区累计吸引高层次人才122人申领住房补贴,积极落实中小企业储备人才补贴政策,三年累计发放补贴918.9万元,为10家见习基地输送人才共计312人次,为中小企业储备人才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和保障。

此外,开展“草原英才”“鹿城英才”以及劳动模范等各类人才评选表彰活动。目前,该区表彰“草原英才”77人,“鹿城英才”134人;自治区级、包头市级、青山区级五一劳动奖章24人、包头工匠2人;打造自治区级、包头市级、青山区级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12家;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联盟1家。极大地增强了各类优秀人才的责任感使命感成就感,开创了“万紫千红总是春”的人才辈出局面。

量体裁衣,在“用”上出真招

实现人才和岗位“深度契合”

青山区以‘就’在青山”服务品牌为带动,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高校毕业生勇于创业的良性机制。目前,青山区共有创业园孵化基地16家,共入驻企业1500余户,其中大学生创业者965人次。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有效整合各类企业科研机构、区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孵化基地等资源,促进人才快速成长。2020至2022年,该区共实施重点产学研项目55个,其中21个项目获得上级科技专项支持。全区国内发明专利授权643件,累计授权专利7552件,技术合同交易额达到3.2亿元,为人才的集聚提供了更高层次的平台。

此外,青山区对全区的社区工作者队伍加强激励机制,出台《青山区社区工作者管理实施细则(试行)》《青山区社区工作者职业化薪酬体系套转实施方案》等,完善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建设,率先在全市完成了“3岗18级”社区工作者职业化薪酬体系套转工作。薪酬套改后,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一肩挑”最高工资可达到4950元/月。兑现待遇后,社区工作者中最高应发工资可达5565元/月,稳定了社工队伍,增强了社区工作人员“三感”。

相关负责人介绍,青山区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在“青”心育英才、聚能新时代上下真功、使真劲、出真招、用真情,不断激活人才工作“一池春水”,让“人才引擎”释放澎湃动力。(中共包头市青山区委组织部 姚志富 王媛)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黑龙江省林区公安局通北分局持续开展《黑龙江省电动车管理条例》普法宣传活动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