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巴中市平昌县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在省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的倾力关怀下,以服务乡村群众“最后一公里”为导向,以创建“金通工程”样板县为抓手,按照“政府主导,部门协同,服务至上,合力打造”原则,整理行装再出发,聚力实施美丽、幸福、智慧、平安的乡村客运“金通工程”,谱写交通运输发展助推乡村振兴的华彩乐章。
“金桥银路” 护航乡村客运“升级版”
平昌县坚持把乡村运输“金通工程”样板县创建作为“富民连心”工程来抓,在巴中市率先实现村村通公路的基础上,高标谋划、高位推动,统筹整合涉农资金4.9亿元,着力补齐“畅返不畅”“通返不通”“设施不齐”等道路基础短板,夯实乡村客运“真通实达、高效服务”的基础配套。
围绕“加密联网、提质升级、打通末梢、促进循环”的工作思路,对标“安全绿色、便捷优质”的乡村客运通行要求,持续推进乡村路网提档升级,倾力消除盲点,治理痛点,完善节点。全县硬化建制村联网路及通组路3800公里,加宽村道窄路面1800公里,修复破损路面42万余平方米。扎紧扎牢乡村公路“安全带”,整治危桥22座、建成渡改公路桥7座,集中招标修复完善村道公路安防设施300余公里。截至目前,全县建成县级客运站2个、综合运输服务站28个、村级招呼站(牌)547个、邮快驿站426个,形成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节点、通村达组、全域覆盖的乡村客货运输网络。
完善的路网布局、规范的安防设施、健全的站点配套,为“金通工程”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支撑。县委、县政府深度调研,谋定而动,制定出台系列扶持政策,统筹市场、企业、民生“三方需求”,着力打造安全、便捷、舒适、惠民的城乡交通出行服务“升级版”。
统一的标识体系,灵活多元的个性化服务,既提升乡村客运品牌,也让“金通工程”有了鲜明的辨识度。
公路连村连组连院户,客运通达通畅通民心。一条靓丽的乡村公路就是一道优美的风景线;一趟短暂的出行如同一次如诗如幻的旅程;靓丽清爽的“乡村巴士”穿梭其间,人随景转,景随路移,身在车中坐、车在画中行。
“金通工程” 托起乡村群众“幸福梦”
坚持政府主推、行业主抓、企业主体,着眼“安全、舒适、便捷、惠民”,持续推进乡村客运规范化运营、标准化服务和智能化监管。全县提档升级乡村客运车辆,加快老旧车型淘汰力度,今年以来共更新车辆65台;参营车辆全部安装主动安全智能防控系统。
优化客运线路结构,全面推行区域化经营,积极拓展个性化服务,相继开行赶场车、学生车、民工返乡返岗专车、务农支农专车等,最大限度满足群众多元化出行需求。
从昔日的风尘仆仆赶车、风里雨里等车,到如今的家中预约叫车、门口抬脚上车,群众出行条件的不断改善,带来了乡村生活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
上学的路途里,有了遮风避雨的温暖港湾,求学之路上,不再有日晒雨淋。安全、便捷的乡村客运,拉近了城乡和老家的距离,回老家抬脚便成。
过去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如今是“出门水泥路,抬脚上客车”。“金通工程”成为连接城乡的纽带、连通幸福的桥梁,带给老百姓的是满满的幸福感、获得感。
“金质服务” 奏响乡村振兴“协奏曲”
融合“邮快网”、延伸“物流网”、拓展“旅游网”。平昌县积极探索建立“一站多能、一网多用、深度融合”的多元化运输服务体系;山货进城、城货下乡、电商进村、快递入户,双向多项运输便利,极大促进了产业发展。“乡村客运+”奏响了乡村振兴“协奏曲”。
依托乡村客运通村到组、经济快捷优势,推动客车捎带小件物品,开展收投快运业务,促进“运邮、运旅、运快”融合,延伸了农村客运服务功能,激活了农村物流“微循环”,为乡村客运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金通工程”的实施,带给老百姓的不仅是出行条件的极大改善、生活质量的全面提升,更有真金白银的效益。按照“农村客运+”模式,本地茶叶、青花椒、巴药、时令蔬菜、水果等特色农产品资源,通过电商平台走俏全国;全县形成了“物流班车为主、农村客运为辅、社会车辆补充”的城乡物流运输体系,参与农村小件配送的客运车辆达450余辆,乡村客运成为富民增收的生力军。
据介绍,“金通工程”的实施,为乡村旅游注入了巨大的活力。全县开通乡村旅游公交线路1条,班线7条,开行景区直通车21辆,乡村旅游景区全部实现旅游专线直达。方便快捷的乡村客运使节日游、周末游成为城乡居民消费新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