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创新智库 > 正文

抓住三个方面 发展乡村数字经济

2023-04-10 18:22:21    农民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依靠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要紧盯世界农业科技前沿,大力提升我国农业科技水平,加快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离不开科技创新。农村数字技术是农业农村科技的前沿,搭上数字经济快车,将有助于实现农业强国建设目标和乡村振兴宏伟蓝图。

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创新与应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并逐步进入农业农村领域。当前,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数字赋能新业态发展蔚然成风,数字技术推动了农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断变革,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发展不断取得新突破。2021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45.5万亿元,占GDP比重达到39.8%,数字经济对一二三产业的渗透率分别为10%、22%、43%。随着数字经济在农业农村各领域的广泛融合,涌现出农村电商、智慧农业等一系列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的新模式新业态,数字赋能乡村发展作用日益突出。但当前,我国乡村数字经济发展仍面临着农业数字技术创新与应用有待加强、数字经济与乡村产业融合程度不高、乡村数字治理新格局尚未形成等发展中的问题。例如,部分农村地区特别是偏远地区信息基础设施仍比较落后,5G网络等还未实现全覆盖;农村仓储、冷链等物流配送体系数字化水平还有待提高;我国农业数字经济渗透率不高,低于二、三产业;部分乡村科教文卫等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对支撑农业农村数字化发展所需的高素质技术人才吸引力不足等。

党的二十大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进一步细化了依靠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顶层设计。面对数字经济发展的新潮流,更要克服农业农村数字化发展中的问题,有效借用数字经济的力量,实现农业农村的跨越式发展。

借势发展乡村数字经济,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首先,推动农业数字技术创新与应用,提高农业数字经济渗透率。以农业科技创新作为驱动力,将数字技术融入到农业全产业链中。一方面,要加强农业数字技术研发应用与关键技术攻关。结合各地不同的数字技术需求,研发适合当地的智能化数字农业设备,如智慧化无人收获机、多光谱无人机等,推动数字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关键节点中,解决农业生产关键环节的数字化技术需求,实现农业生产的数字化超越。在农业数字化技术研发应用与关键技术攻关中,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吸引优秀顶尖技术人才投入,解决农业数字化研发“卡脖子”难题,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借助数字技术实现发展。另一方面,要做好乡村数字经济平台建设工作。强化智慧农业数据云平台应用与网络研发,利用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开发“天空地”一体化智慧系统和全域农业大数据管理平台,以平台支撑的力量,提升农业全产业链各个环节的数字化水平,使农业信息终端与服务供给水平不断完善。

其次,促进数字经济与乡村产业融合,培育乡村数字经济新业态。以数字产业与乡村产业融合为重要手段,实现农业发展与数字产业的有效衔接。一方面,要加快数字经济与乡村产业的深度融合。各地要大力推动数字经济与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和产业体系的深度融合,发挥数字技术在乡村产业发展中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创新模式、扩展收益空间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要打造现代乡村的新模式新业态。立足本地资源禀赋优势,培育农耕体验、农业观光等多元化的乡村产业发展新模式,同时,利用数字技术发展“数字+旅游”“数字+文化”等现代乡村新业态,不断推动乡村产业的数字化转型。

最后,加快构建数字治理新格局,优化乡村数字经济发展政策。积极构建乡村数字治理新格局,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在引导农业农村数字化发展中的协同作用。一方面,发挥政府引领作用推动数字治理新格局的构建。要加强数字乡村治理建设,推动“互联网+”向乡村政务服务和公共法律服务等领域延伸,通过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实现乡村政务的数字化发展,推动公共法律服务线上线下同步发展,构建乡村数字治理新格局,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另一方面,完善支持政策,强化数字农业发展的政策保障作用。要做好顶层设计,地方政府要依据各地乡村数字农业、数字基础设施发展水平、技术与人才保障能力等发展实际,因地制宜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加强数字赋能农业强国建设的政策引导,为农业农村数字化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作者:李婷婷、陈珏颖(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责编:李茜)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为创新人才创造良好环境
下一篇:自信自立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