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我用楹联赞雷锋

本刊记者 付冰冰    2023-04-11 17:01:19    《人民周刊》

雷锋精神穿越时空,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面旗帜,成为坚定文化自信的一个重要符号,成为亿万中国人民心中一座巍峨的道德丰碑。

2022年6月,《人民周刊》与中国楹联学会共同组织“理想·初心——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楹联书法征集活动,得到全国各地楹联爱好者响应。3月5日学雷锋纪念日前夕,本刊记者采访了入选此次征集活动的“雷锋精神”楹联作者,听他们讲述对雷锋精神的理解与传承。

全国优秀楹联教师、中国楹联学会会员葛永红——

滴水融情,小事不凡,欣留天地三春暖;

螺钉镌梦,爱心永驻,高耸精神一座碑。

我是河南省扶沟县城郊乡第一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教师。回忆童年时代,我是唱着《学习雷锋好榜样》、听着雷锋的故事长大的。老师教导我们要向“雷锋叔叔”学习,要拾金不昧、助人为乐、大公无私、崇义厚德、克己奉公、勤学奋读、爱岗敬业、先人后己、乐善好施,像雷锋一样“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在平凡中孕育不凡,在寻常中孕育非常。

老师还告诉我们:雷锋的生命虽然短暂,但是他的精神却像火炬一样闪耀着永恒的光芒。这些朴实的教导都如饭里的营养一样,渗入我的血液之中,汩汩流淌。

2022年暑假期间,我在“联都网”公众号里看到了“理想·初心——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楹联书法征集活动启事。我详细了解大赛主旨,认真阅读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中全部内容,感叹共产党人精神的内涵丰富。

我们学校曾开展过“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学雷锋”主题活动,我在班级里举行过“学雷锋”专题班会,还曾指导学生写过“学雷锋做好事”的作文,素材广,资料多,理解深,接地气,助人为乐又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部分,时逢暑假期间,有足够的创作时间,便有了参赛的想法。我于是决定从“雷锋精神”着手下笔。

在我的家庭中,乐施好善、乐于助人已成为家风的组成部分。我小时候,在家里非常贫困的条件下,父母还总是乐于接济不如自己的亲戚和乡邻。父母常说:谁都有困难的时候,能帮一把就帮一把,自己有困难的时候,他们也会帮你一把的。在父母的影响下,这种“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正能量已在我心里潜滋暗长。

2021年“7·20”特大暴雨让扶沟成为重灾区,全县人民众志成城,抗洪抢险。我和爱人带着孩子到抗洪一线做一些如送水、搬运救灾物资等力所能及的事,引导孩子做抗洪和防疫志愿者,让孩子感受什么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什么是“大爱无疆,相互扶持”,同时也让孩子用自己的行动传递爱心,用榜样的力量积极践行这种精神。

鉴于我的上述生活阅历,在创作中,我构思的总体架构是:有叙有议,在叙述的基础上议论,有赞美有敬仰,能恰当使用含有“雷锋”元素的词语,既让作品能够切事切人,又使“雷锋精神”得以拔高升华。

雷锋在他的日记里写过:“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意思是个人本身是微小的,只有融入集体,团结一致,才会把事情干好,小事也会成为一件不平凡的事情,所以我撰写的上联就以“滴水融情,小事不凡”铺陈起笔,小事虽小,但留给他人的是心灵的慰藉,是无私的帮助,更是薪火的传承,结句“欣留天地三春暖”是对雷锋精神的高度赞美。

下联也出自雷锋日记里的一句话“我要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让宽广无私的爱心永不缺失,让助人为乐的精神像一束光一样照亮前行的路,给在困难中的人送去光明的希望,给在寒冷里的人送去温暖的炭火。雷锋精神,已经成为时代的一座丰碑,令人永远敬仰,故下联用“高耸精神一座碑”作结,拔高立意,升华主题,深度挖掘雷锋精神内涵。最后形成了“滴水融情,小事不凡,欣留天地三春暖;螺钉镌梦,爱心永驻,高耸精神一座碑”这一成联。

2023年元旦过后,联都网站公布了大赛的结果,在“雷锋精神”楹联中我的作品有幸入选,心里特别激动,说明真正把握住了“雷锋精神”的内涵,也为自己用楹联这种艺术形式对“雷锋精神”做了很好的诠释而感到欣慰。

迈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我作为一名教师,更应不忘教书育人的初心,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有责任、有担当、传薪播火,像我的老师一样,把这份珍贵的精神遗产传承下去,在学生的心田里播下善良、感恩、无私的种子,代代传承,生生不息。

吉林省四平市退休人员、四平市楹联学会会员顿丽君——

精神伟大,有限人生添异彩;

事迹平凡,无私境界树新风。

“雷锋精神”是看得见的、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不是虚幻的。雷锋的事迹虽然很平凡,但是却体现了什么是“为人民服务”!他的生命虽然不长,但是他用无私的奉献、助人为乐的事迹增加了生命的宽度,给后人留下了最真实的榜样力量!

我叫顿丽君,今年67周岁,退休前在吉林省四平市政府宾馆担任副总经理。2022年6月份,中国楹联学会群里组织大家参加“理想·初心——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楹联书法征集活动,我积极地参与了创作。

在四十余种精神创作主题中,我选择“雷锋精神”进行创作,是因为我们这一代人是学习雷锋助人为乐的故事、唱着《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歌成长起来的,雷锋的精神早已深深地融入了我们的生活里,可以说雷锋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偶像。

2023年1月7日,中国楹联学会在群里发了入选名单的链接,看到我的作品入选,心情特别高兴!我觉得,当今和谐社会里尤其需要雷锋,年轻一代更需要了解雷锋,要学习雷锋时刻帮助他人、雪中送炭的精神!但愿我的楹联能带给大家一些正能量!感谢《人民周刊》杂志社、中国楹联学会发起这项活动,让我们有了展示作品的平台。

“雷锋精神”就像一把火炬,深深影响着我们家三代人。我的父亲是一位参加过淮海战役负伤的军人。他在领导岗位时,经常和工人打成一片,得知贫困工人生病,总是亲自探望,并且在家里做好可口的饭菜送到医院。

父亲经常教导我们要有爱心,与人为善,多做好事。小时候耳濡目染了父辈的所作所为,参加工作后,我在宾馆里经常帮助入住客人,最大限度满足宾客的合理需求,多次被评为“新长征突击手”“三八红旗手”“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

取得这些荣誉的背后,离不开“雷锋精神”的影响,和父辈以身作则的教育。在日常生活中,我也把这种精神传递给我的孩子,她留学回来报效国家,创建红色研学基地,组织学员学习“雷锋精神”“长征精神”“工匠精神”……让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代代传承下去。

宁夏固原市西吉县退休医生马小玲——

助人为乐,平凡岗位常出彩;

吃苦在前,细小螺钉也闪光。

“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这是雷锋曾在日记里写的一句话。他短暂却永恒的一生里,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基本都是些平凡的小事。可那些平凡的小事,却是大部分人都没有做到的。

我叫马小玲,今年57岁,退休前是宁夏固原市西吉县的一名医务工作者。2022年夏天,我在宁夏的楹联微信群里看到“理想·初心——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楹联征集活动,便选择“雷锋精神”作为创作题目,并创作了“助人为乐,平凡岗位常出彩;吃苦在前,细小螺钉也闪光”这副楹联。

我们那代人,从小就唱过《学习雷锋好榜样》,读过《雷锋日记》,看过雷锋电影,一直觉得做像雷锋那样的人无比自豪。我认为,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变化,“雷锋精神”永远不过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既要学习雷锋的精神,也要学习雷锋的做法,把崇高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质追求转化为具体行动,体现在平凡的工作生活中,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把雷锋精神代代传承下去。”

“雷锋精神”是宝贵的思想财富,深刻影响着我的家庭。我的父辈从事教育、医疗事业,尤其在乡下时,动员孩子上学,接济贫困学生,风雨无阻进村入户为贫困老乡医治头疼脑热,为产妇接生……这些故事早已深埋在我的心底。

我在工作期间,也常常为前来问诊就医的贫困兄弟姐妹们出资出力,子女们也耳濡目染。我的大女儿2020年春季抗疫期间,自己联系去了一家物业公司,甘当志愿者,值班吃住在帐篷。三年疫情之初,在国际上都对新冠病毒了解甚少的情况下,当时踊跃甘当志愿者的人并不多。二女儿从中学起,也积极参与各种志愿服务。

我最近身体不好,刚出院,很少看手机。2023年2月26日,有位老师告诉我,我创作的“雷锋精神”楹联作品入选最终名单。听到这个消息,我特别高兴,这使我对今后学习楹联创作更有信心,让我的退休生活更加充实多彩。今后,我将继续传承并弘扬“雷锋精神”,在平凡的日子里,做好每件不平凡的小事。

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退休民警、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周道云——

学习效铁钉,处处坚持挤与钻,把初心贯透;

服务当螺母,丝丝紧扣民和党,将使命铆牢。

“雷锋精神”不是要求做惊天动地的事业,而是要求在平凡人生中做不平凡的事,要积极向上,传播正能量,从一点一滴做起,从一言一行做起。这在任何时候都不过时,任何时候都需要传承。

我叫周道云,今年65岁,是一名楹联爱好者。在中国楹联学会公众号上看见“理想·初心——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楹联书法征集活动启事,秉持重在参与的理念,参加了这次征联活动。

我们这代人从小就学《雷锋日记》,对雷锋精神感到很亲切,于是选择了“雷锋精神”进行创作。

我认为,作联与作诗一样,也要符合赋、比、兴。“赋”就是文辞华丽,“比”就是打比方,“兴”就是有感而发。特别是这类大题目,一不小心就会写成像标语口号一样的“老干体”。

为此我认为,创作前必须仔细研究,提炼出核心内容。“雷锋精神”的核心内容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爱党爱民,做党和人民之间的纽带和桥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二是雷锋在日记中提出的学习方面要发扬钉子精神,要有“挤”劲与“钻”劲,“挤”就是挤出时间学习,“钻”就是刻苦钻研。这就是我理解的“雷锋精神”的核心内容。

我在联中打了两个比方:一是“当螺母”,牢牢扣紧党心和民心;二是“效铁钉”,以孜孜不倦的钻研精神践行初心。我就用两个比喻表述“雷锋精神”,创作出了这副楹联。

2023年1月,当我在中国楹联学会公众号中得知作品入选的消息时,特别高兴,证明我对“雷锋精神”的理解是正确的。

传承、弘扬“雷锋精神”不只存在于楹联作品创作中,更存在于日常生活的平凡小事里。

我平常带孙子、孙女出去时,看到同乘电梯的人手中拎着东西不方便时,会主动打听他去几层,并帮忙按一下电钮;在楼门边遇到快递员拉着车时,就帮忙把楼门把住,让其顺利通行;在街上见到有人不小心丢了包裹自己未发现,就跑去叫住他,告诉他东西丢了。

这些小事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后来孙子、孙女见到类似情况也就主动去做。我认为,这些小事就是对“雷锋精神”的一种传承。

(《人民周刊》2023年第5期)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人民周刊》2023年第5期

上一篇:“举手之劳”传递温暖
下一篇:聚焦“数据二十条”背景下的数据要素化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