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播撒皮影艺术的种子

本刊记者 付冰冰    2023-07-31 09:26:40    《人民周刊》

“十年前年轻人留不住,觉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成就他们,‘学皮影戏我能买上房子吗,能娶到媳妇吗?’这个问题我们不好解决,但是现在能用事实说话了,我们的袖珍皮影戏演员能用皮影艺术成家立业了,还在老家买了楼房!”

6月9日上午,由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指导的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启动仪式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20周年纪念活动》在国家典籍博物馆启动。作为非遗司邀请的参会代表之一,北京市海淀区区级非遗传承人、北京龙在天皮影艺术剧院院长、“京西皮影”传承人王丽娟在会后向本刊记者回忆了十年间亲历的皮影非遗变迁,分享了皮影艺术里的新时代中国故事。

 

“京西皮影”传承人王丽娟与她的皮影戏团队演职人员  (北京龙在天皮影艺术剧院供图)

 

弃企从“戏”

“皮影戏不能就这样失传!”生于皮影世家的王丽娟是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人,她的先生林向国也是皮影戏爱好者,看到老家皮影戏艺人相继老去,后继无人,夫妻俩觉得必须做些事。2006年,王丽娟从外企离职,夫妻二人在北京前门开办皮影戏馆,开启了“一张牛皮道尽喜怒哀乐,半边人脸收尽忠奸恶贤”的皮影戏演艺事业。

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皮影戏起源于我国古代西汉时期的陕西地区,是中国最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其制作过程包括分节、雕刻、染色、装杆、表演五部分,利用光影变换讲述具有中国特色的故事。法国电影博物馆称中国皮影戏为“电影和动漫的‘始祖掠。

虽然皮影戏本身没有生命,但当演员把感情投入到皮影戏上,皮影戏就有了精神与灵魂,又称“入皮子”。2011年,这项包含剪纸、雕刻、口技、戏剧等多项非遗项目于一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审,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对皮影戏艺术的喜爱与坚持,帮助王丽娟扛过了“观众寥寥无几、房子欠租被贴条”的艰难起步阶段。

助残就业

“我们的肩膀很小,但小小的肩膀担起了中国两千多年的皮影传统文化!”北京市海淀区上庄镇坐落着全国规模最大的皮影戏主题文化园区,在这里,王丽娟带领一群平均年龄在30岁左右、平均身高130厘米左右的“袖珍”成年人扎根、发芽,逐渐成长为国内规模最大的专业皮影戏艺术院团。

王丽娟坦言,院团成立之初,面临新老艺人青黄不接的局面,于是就想出了邀请老艺人培养袖珍人做徒弟的办法。经过长期实践,造就了如今这支队伍。在剧院现有的39名演职员中,袖珍皮影演员达26人。10余年来,院团义务培养了300多名袖珍皮影演员,孕育出10余个袖珍人皮影班社,在全国各地演出。

为保证皮影戏传承的艺术水准,这家民营皮影院团常年聘请国家级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张向东、原北京市皮影剧团团长路联达、留日皮影学者包锋等担任艺术指导。

在党和政府的鼓励与支持下,王丽娟带领她的团队于2017年建成了全国规模最大的皮影文化综合性产业平台。平台集皮影技艺传习、皮影产业开发、文旅文创文教于一体,推出原创皮影戏80余部,演出10000多场次,观众超100万人。袖珍人来自全国18个省份,他们坦言,“在皮影剧院获得了新生,通过皮影戏收获了自信与尊严”。

“两创”焕新

传统皮影戏是一项综合艺术,具有“动手制作、互动体验、编排导演、艺术观摩”的一条龙特点。今年5月19日,中国中亚峰会在西安隆重召开,看到吉尔吉斯斯坦总统夫人扎帕罗娃、乌兹别克斯坦总统夫人米尔济约耶娃等元首夫人们在西安易俗社体验皮影制作技艺,王丽娟内心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持续推进的动力更足了。

推广光盘行动的《京西稻的传说》,颂扬廉政主题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宣传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垃圾总动员》《遛狗请拴绳》《生命通道》,传承红色基因、弘扬运河文化的《小兵张嘎》《大运河传奇》,点赞道义与公理、呼吁团结与和平的《晚舟归来》,致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焦桐花开》……一项项紧跟新时代脚步的剧目赋予皮影戏以新的生命,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理念下,千年皮影戏拥有了青春的活力,在首都的学校、公园、剧院间焕发新生。党的十八大以来,王丽娟和她的皮影戏团队足迹遍布北京1000多所学校。

2023年6月17日,由王丽娟夫妇执笔、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首套少儿皮影读本《中国皮影戏》(级)亮相中国国际图书博览会,受到家长及孩子们的喜爱。书里寄托了王丽娟的另一个心愿:“把皮影的种子撒播在孩子心里,然后静待花开。”

 

王丽娟与她的皮影戏团队创新皮影戏剧目,讲述新时代的中国故事。(北京龙在天皮影艺术剧院供图)
 

(《人民周刊》2023年第12期)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人民周刊》2023年第12期

上一篇:常嘉煌:承父母之志 做“敦煌之子”
下一篇:读珍稀古籍,品“茶和天下”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