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追忆长征历程 赓续长征精神

——访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王立华

本刊记者 武凤珠    2023-11-14 21:44:24    《人民周刊》

翻越了18条山脉,有5条终年积雪;渡过了24条河流,其中不乏汹涌险峻的峡谷大江;面对数倍、甚至十几倍于己敌人的围追堵截,平均每天要打一场遭遇战、还要徒步行军37公里以上……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王立华向记者细数红军长征路上的艰险。

红军长征这段日渐远去的历史,被王立华形容为一场如诗如歌的征程。在他看来,红军长征是对人类生理和心理极限的巨大挑战,也是人类智慧和力量在极度恶劣条件下迸发出的、超越人类生存极限的奇迹。“步步关乎生死,随时都有陷入绝境的危险,在这样的挑战面前,红军以非凡的智慧、勇敢和坚韧,留下了永远激励后人的强大精神力量!”

记者:面对前有堵截、后有追兵,路途多艰、物资匮乏的艰难处境,二万五千里长征能够取得胜利,参加长征、完成长征的每一位红军战士心中,必然有理想信念的支撑。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也是长征精神的重要内涵之一。可否请您对长征精神的这一内涵作阐释?

王立华:红军长征是在革命事业遭受重大挫折,甚至濒临绝境的情况下进行的。长征之前的一段时期,革命形势发展迅速,中央苏区鼎盛时面积达8.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达453万,有5个省级政权、60多个县级政权,较大的革命根据地有10多个。但是后来,革命形势急转直下。

从中央红军开始长征时,遭遇湘江战役的巨大伤亡,在毛泽东同志等中央领导人的建议下调整方向,进军敌人兵力薄弱的贵州,到抵达自然条件相对恶劣的遵义后,重新调整方向北渡长江,再到发现川西和川西北的地理、经济、人文等条件不适宜建立根据地后,制定创建川陕甘根据地的方针,我们能够发现,在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下,红军愈挫愈勇、愈挫愈坚,最终走向长征胜利。

可以说,长征胜利的人间奇迹,靠的是遵义会议后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对党和红军的领导地位,靠的也是红军指战员坚定不移、百折不挠的革命理想和信念。

记者:二万五千里长征,所为的是救国救民。在这一过程中,红军战士表现出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对长征精神的这一内涵,可否请您以例证说明?

王立华:长征路上,平均每行进300米,就有1名红军战士献出生命。在最危险的时候,英勇的红军官兵是争着去的。

强渡大渡河的“十七勇士”,是乘着一只小船,冒着敌人的密集火力渡河的。当时,面对这样的“天险”,红军战士不仅没有退缩,反而争相报名参加突击队。由于船只狭小,只能装载16名战士,所以一开始组成的是16人突击队,但是有一名小战士陈万清冲出来,哭喊着非要参加突击队不可,还有营长孙继先也一起上了船。原本叫作“十八勇士”,后来有人说:“营长当什么勇士?”这才成了“十七勇士”。

在红军队伍中,荣誉大多给战士,干部带头牺牲奉献被认为是应该的。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么多为人民革命事业英勇无畏的牺牲,革命不可能成功;如果没有红军艰苦卓绝的奋斗和献身,不可能有国家和民族的今天。因此,我们必须教育全社会牢记光荣历史,不忘革命先辈!

记者:可否请您介绍一下,长征精神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内涵,又是怎样具体体现在长征途中的?

王立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是红军长征的直接起因。蒋介石在前四次“围剿”失败后,请德国人西克特做顾问,西克特选择用持久的堡垒战围剿红军。时任中共中央负责人博古等,依照共产国际顾问李德的部署,也以堡垒对堡垒,结果遭到惨败。

在遵义会议后重新掌握红军作战指挥权的毛泽东同志,通过四渡赤水等一系列精心谋划、灵活机动的作战行动,带领红军成功摆脱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与李德僵化教条的作战思路形成了鲜明对照。

毕业于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的李德,虽然学习了一些西方和苏联的军事理论,但是对中国的实际情况并不熟悉,对中国革命战争的规律和特点更是不够了解。而毛泽东同志的战略战术,是在敌强我弱的革命战争中总结出来的,是符合中国革命战争实际的,领导红军在变化中掌握了主动权。

实事求是的军事思想、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充分发挥出红军的长处,让敌人“听指挥”,谱写出了四渡赤水等人类战争史上奇伟神妙的篇章。

 

军旅油画家陈树东创作的油画《三大主力红军会师》(资料图)

 

记者:红军长征,是一支队伍的行进,唯有战士们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这也是长征精神的又一项基本内涵。可否请您介绍一下,这一内涵在长征过程中有怎样的突出表现?

王立华:这是人民军队的突出特点。在长征途中,红军战士总是不怕牺牲、服从大局、主动配合、相互支援,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留给兄弟部队。

比如,为掩护主力部队渡过湘江,红军一个师加一个团官兵几乎全部壮烈牺牲。又比如,中央红军刚到陕北时,经费非常困难,是红二十五军军长徐海东等,拿出自己的绝大部分现金和一批物资,送给党中央和中央红军渡过难关。

红军长征的历史证明,坚决听从指挥、高度团结一致、主动配合支援,是事业胜利的重要保证!

记者:红军长征的路途中,不乏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的故事。对于长征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的内涵,您有怎样的体悟?

王立华:我们重走长征路时,走到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会师的四川省小金县达维乡,看到一面墙壁上保留着一条红军长征路过时写下的标语:“我们是人民的军队,是为穷苦人找饭碗、找衣穿的部队。”这句话非常生动地体现了人民军队的性质、宗旨。

类似的宣示,贯穿红军长征始终,这也是党和军队的初心表现。比如在转战陕北时,毛泽东同志给陕西省佳县县委题词,写的也是:“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

重走长征路翻过岷山后,我们来到甘肃省岷县旋窝村、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单家集村,这些都是回民村落,在红军离开这里80多年、当年那一代回民已经逝去之后,他们的儿孙仍然保存着毛泽东同志和红军用过的、留给他们的物品,毛泽东同志住过的草房子也一代代保留下来,成了传家宝。当地人民满怀深情、甚至眼含泪水地向我们讲述毛泽东同志和红军的故事,令人感动不已。

中国共产党能够得江山,是因为代表了全国各族劳动人民的利益。全国各族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因为红军是人民的军队,是为人民打天下、让人民群众都过上好日子的军队。今天,我们纪念长征、满怀深情地追忆长征,就是为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承发扬革命先辈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人民周刊》2023年第17期)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人民周刊》2023年第17期

上一篇:焦裕禄精神是挖掘不尽的宝藏
下一篇:八滩战倭寇,抗日据苏北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