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艺术 > 正文

海派绘画的声气相求与和而不同

2023-04-27 14:56:55    文汇报

唐云、江寒汀《六畜兴旺》 20世纪50年代 上海中国画院藏

上海中国画院美术馆正在举办的“总知春烂漫——纪念张大壮、来楚生、江寒汀诞辰120周年特展”上,由三位名师的花鸟画而引出对于海派绘画多元情境的讨论,可谓主题之一。这种多元情境具体表现在既有声气相求的一面,也有和而不同的一面,由此展开海派绘画更为丰富的面貌。

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前期,受到西方现代思维的影响,人们开始关注到西方写实主义所具有的理性精神,这也成为了当时海上画家试图打破原有传统艺术形式的一个契机;他们在艺术创作中进行大胆的试验和创新,将各种流派技法和艺术思维汇总在创作实践当中。交流和融汇,成为了海派具有标志性的文化特征之一。

早期的海派画家多来自上海周边的吴江、嘉兴一带,他们寓居上海,以鬻画谋生,这也促使他们更注重同行之间的抱团取暖。加之太平天国运动后,上海成为江南地区画家和富裕收藏家的避难所。大批江南富户的涌入,与开埠后的都市化建设相表里,使上海的商业得以飞速发展;书画家们在这方土地上,开始由松散的“卖艺”模式走向了制度化的结社之风。海派画家的不断汇聚,渐渐由雅集形式转向联合组建书画团体,一时间海上题襟馆金石书画会、天马会、蜜蜂画社、豫园书画善会、中国画会等各类社团纷纷成立;这样书画家们既可以相互交流、切磋艺术,又方便他们可以举办展览、销售自己的作品,同时作品也采用明码标价;在都市商业化氛围的影响下,促进了画家身份和艺术风格的“海派化”,现代化的海派书画市场模式初现雏形。

海派画家们结社卖画、明码标定润格的同时,他们的作品在风格上也逐渐呈现出都市文化的特征,这与迎合新兴市民阶层和工商业主的审美喜好及市场需求有着很大的关系。在题材和内容的选择上,海派画家常以市民喜闻乐见的事物作为主题,包括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戏曲演义等人物画,雅俗共赏的翎毛、花果以及丰润秀丽的江南山水等;设色则趋向艳丽明快,比如此次展览中张大壮的《玉堂富贵》、来楚生的《双钩芝兰图》和江寒汀的《金鱼紫藤》等,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海派画家常描绘表达雍容华姿、富裕显贵意象的花卉果品,以此表达对画主人益寿延年、高官显爵的祝愿。因此,海上画派的作品受到充满商业气息的上海市场的青睐,整体也具有世俗化和大众化的特点。

不过,相较于其它地方画派所不同的,海派的书画家们并不是仅仅受到一脉艺术的影响而产生整体艺术风格上的趋同;恰恰是开埠后来自西方文明和现代理念的不断冲击,国际化和现代化的交互影响,给了这些书画家们全新的视野和思想上的拓展。各类艺术理念在此迸发,不断交汇、碰撞、融合,诸家争鸣,形成各具创新性的艺术形式和文化思想,使得海上画派不断壮大,也大大推动了传统艺术向着多元艺术融合的进程,可以说,这是海派绘画发展历史中甚为美好的一段时光。

就以此次画展的三位主人公为例,得益于传统绘画滋养的张大壮、来楚生、江寒汀三人,于上世纪30年代,凭借各自高超的技艺在名家纷繁的海上画坛逐渐有了一席之地,他们开始参与各类书画团体的活动,雅韵同赏,德艺相研,与同道间的交流也变得络绎起来。据文献记载,张大壮就曾参加豫园书画善会、行余书画社;来楚生组织创办“莼社”、加入东南书画社、天风书画社;江寒汀曾在南京路黄陂路主持“大观雅集”,初有周信芳、金少山、梅兰芳、徐天红等名伶常来拜访,后有唐云、张大壮、来楚生、张炎夫、张石园、熊松泉等同道络绎而至;后又创办绿漪画社,组织上海美术茶会。长期对传统绘事的精研,使得三人保持着高雅且相近的志趣;谈书论艺,增进画技的同时,也加深了彼此的友谊,声气相求,谓之知音。

此次展览中特别加入的一个版块,便以三位画家与画院其他同道合作绘制的花鸟画作为展示内容,呈现这一时期海派画家频繁交流的一番盛景。有意思的是,在仅展示的十来件合作画中,画家们并非只为了完成一个“笔会”的仪式,而是仍然注重充满生活情趣和富于变化的笔墨表达。比如同是江寒汀与唐云合作于上世纪50年代的《雪竹双锦》和《六畜兴旺》两件作品,在作品构思和表现技法上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面貌:《六畜兴旺》描绘的是现代农村养殖业的丰收景象,运用写实的手法,将鸡鸭结对成群,家猪膘肥体壮的场景描绘得生动自然,线条严谨、造型准确,十分贴近生活;而《雪竹双锦》二人则施以爽健老辣的写意笔墨,雉鸡、冬雪、苍竹、怪石,蕴含着勃勃的野趣,表现手法则更接近古意,保持着文人绘画天真烂漫的情致。江寒汀和唐云各骋所长:江氏禽鸟造型各异、昂然生姿,不论细笔还是写意都能排布得当,惟妙惟肖;唐云健笔纵横,含蓄与野逸皆能收放自如,同时又能照顾到作为主景之江氏禽鸟的用笔和布局,这是知己间的默契相通。但两人也没有一味迎合对方,仍然有属于自我个性的笔墨表达,似也要在一方画面中较一技之短长。和而不同,亦为君子之交。

对于传统技法得心应手的运用,以及时刻保持着对新兴事物观察、思考的热情,加之文人情操的内在滋养,呈现于来自不同画家的笔端流淌,这是海派合作画有别于其他地方画派的一大显著特点,也是海上画派保持旺盛生命力的秘诀之一。

合作画作为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们集体创作的物质呈现,不仅仅是画家们在创作时思想与笔墨的碰撞,同时也饱含着他们强烈的集体意识和人文精神。每一位风格独特、个性鲜明的画家都能在这种集体绘画实践中以各自不同的艺术表达“合力”完成一件令人赞叹的作品。这种彼此关照、通力协作的“和而不同”的艺术精神,在当下的艺术创作中仍然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作者为青年艺术评论人郝范荣)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脐带》,色彩美学的“魔幻的真实”
下一篇:沙漠里的美术馆——敦煌石窟壁画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