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与青年谈改革开放

——访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

本刊记者 屈一平    2024-01-25 22:32:38    《人民周刊》

2023年是改革开放45周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10周年。改革开放没有结束,它是一段正在进行的历史,对于指导青年的成长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为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中改院”)的创办者、领导者和改革开放的参与者、见证者,迟福林院长致力于中国改革研究30余年,带领中改院不断发展,在中国改革开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人民周刊》记者近日专访了迟福林。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

 

探寻45年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密码

记者:我国为什么将改革开放作为基本国策?

迟福林:中国的改革是被“逼”出来的。农民为什么要冒着风险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那是吃不饱饭“逼”出来的。民营经济为什么能从无到有、从弱到强?那是“闯”出来的。正是基于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把握,基于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我们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为什么中国选择了市场经济?为什么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这是改革开放中最关键的一个问题。通过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极大地激发了市场活力与社会活力,实现了经济现代化的历史跨越。

记者:请从您的亲身经历出发,分享我国选择改革开放的必然性。

迟福林:我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经历了改革开放初期的全过程。1984年考入中央党校开始投身改革研究,1987年到海南特别行政区,1991年创办中国改革智库——中改院……可以说,我的一生选择与改革开放紧紧相连。

我在中学就树立了人生观。第一条:“有一利必有一弊”——只有好处不讲牺牲是不可能的;第二条:相信自己——遇到困难没有什么大不了,只要自己不打倒自己。

作为有20年军龄的军人,我决定的事情不会轻易改变。1987年12月,我从中央机关转调海南,虽然对穿了20年的军装十分不舍,但是我很坚定,因为知道海南未来是开放的地带,在这里可以得到更多的锻炼。青年在目标确定的情况下要敢于走、大胆走,这点特别重要。

我们这一代人有深深的家国情怀。改革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从我们那个年代出来的人,对家国贫穷有深刻的感触,对坚定改革开放有从不松懈的心。因此,到今天为止,我还在改革研究一线工作,而且始终对改革抱有热情、激情、感情。

读懂历史,才能读懂初心

记者:如何让今天的青年理解改革开放的历史?

迟福林:今天的很多青年不太了解改革开放的历史。今年,我到北京、湖北的几所高校作改革开放史讲座。当说到我们那个年代的人吃了发霉的花生米,有学生感到诧异:为什么要吃发霉的花生米?只有一位同学表示,高度指令性计划经济条件下,花生等农副产品的种植受到严格的限制。我很吃惊,原来很多青年对过去改革的历史不了解。

今天的全面深化改革要回答青年的时代之问。今天,改革面对的是新的青年主体,当代青年成长在改革开放年代,有新的坐标系、新的期望值,对改革的期待也“水涨船高”。改革如何面对新的青年主体,是今天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时代之问。

客观介绍改革开放史是一代人的责任。今年,我推出了《亲历改革:和青年谈改革开放》一书,目的就是以我的亲身经历,向青年讲讲改革开放的历史,从而使青年更自觉地把握改革开放的未来,我想这是我们这代人的重要历史责任。

记者:2023年4月13日,是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5周年。从您最初来到海南至今,如何建言海南的建设与发展?

迟福林:截止到今年12月底,我来到海南36年整。现在我已经深深地喜欢上海南、融入海南,海南情结是很深的。

海南的改革试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如何用足、用好、用活高水平开放政策,使之落地生效,形成自由贸易港建设的突出优势?首先,以“两个总部基地”建设相关政策的落地为抓手,实现海南自由贸易港与东盟自由贸易的重要突破;其次,以强化产业合作的政策落地为重点,实现海南自由贸易港与广东相向发展的重要突破;再次,以金融合作的政策破题为重点,实现海南自由贸易港与香港国际市场对接的重要突破。

只有改革开放才能赢得未来

记者:为什么说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迟福林:好日子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改革开放事业已经进行了将近半个世纪。过去45年的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之源,面对当前内外发展环境的深刻复杂变化,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站在了新的历史节点。例如,如何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如何牢牢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如何以结构性改革推进结构转型,如何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等等。面对一系列需要破解的重大课题,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在大变局中赢得未来。

记者:改革开放的故事与精神,对新时代的青年有什么启示?

迟福林:我讲一个例子。1988年,海南建省办特区时,曾有“十万人才下海南”的盛况。尽管当时吃住条件相当差,但是大家热情很高,唱着歌来了……我向时任海南省委书记许士杰建议,要想办法把大家的生活安排好。为何大家会对海南充满如此高的热情?当时海南马上要建省办特区,给大家的信号是比其他特区更“特”的特区,比深圳发展空间还大、速度还快,所以给大家提供的机会将是很多的。

这给我们什么启示?怎么激发青年的改革动力和改革精神?比如,过去深圳蛇口是我国改革开放的“试管”,今天的深圳蛇口成为我国科技企业、创新企业的沃土,成为青年创新创业的聚集地,做机器人的,做游戏的,做智慧医疗的,做设计研发的……青年是最具改革创新精神的主体,关键在于提供改革创新的发展条件,赋予青年更多的创新自由,打造制度化、法治化的制度环境。

记者:如何在改革开放精神中,帮助当代青年坚定理想信念、找准奋斗方向?

迟福林:我认为有三句话很重要。第一,有理想,就会有追求;第二,有理想,就会有责任;第三,有理想,就会有坚守。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改革开放的新时代,需要有一批人担负起社会责任,自觉把促进改革、服务改革作为责任所在。

(《人民周刊》2023年第23期)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人民周刊》2023年第23期

上一篇:从金融大国到金融强国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