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人民头条 > 正文

北京未来将加速人形机器人实现规模化商业化应用

2024-11-26 13:41:55    北京日报

日前,记者从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主办的“新质生产力看北京”主题采访中获悉,北京已汇聚一批国内顶尖的机器人研究院所、实验室、创新团队等优势创新资源,为北京抢占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高地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撑。

据悉,北京未来将开展人形机器人整机产品、关键零部件攻关和工程化,推动机器人从“仿人”向“类人”演进,持续推动降低产品成本,加速实现规模化商业化应用。

攻坚“软硬”科技

机器人智能上新台阶

几个月前,星动纪元的人形机器人登上了长城,成为人形机器人领域的里程碑事件。除了爬长城,身高171厘米、体重63千克的星动STAR1,还能拎起160千克的重物,完成拧瓶盖、接球、抚摸宠物等精细化动作。

星动纪元创始人陈建宇介绍,以伸手拿起面前的水瓶为例,传统技术模式下,机器人需要通过观看水瓶、判断自己与水瓶的距离、确认手要移动到什么位置、移动手部等几个步骤才能完成任务。而具备通用智能的星动STAR1可以如同人类的条件反射一般,在一个神经网络的驱动下迅速而精准地完成这项动作,不再需要一步一步地进行任务分解。

据了解,星动纪元成立于去年8月,由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孵化,是唯一一家清华大学占股的人形机器人企业。公司打造了原生机器人大模型和为AI定义的全新硬件平台,从具身智能与人形机器人的大小脑等“软”技术,到机器人本体、关节、电机、驱动器等关键组件的“硬”科技已全部实现了自主研发。

“大脑”“小脑”共成长

商业化落地加速跑

与双足行走的人形机器人不同,银河通用研制的“盖博特”(Galbot)则选择了另一种形态——轮式、双臂、身体可折叠。身高1.73米的Galbot本事不小。它能够实现360度的转向,即便在拥挤的货仓里,也能轻松地原地转身。当它需要抓取地上的东西时,折叠设计使得Galbot能以“蹲姿”稳定抓取低处的物体,而当需要够到高处的东西,它又可以站立伸展后摸高2.4米,拥有比人类更大的操作半径。

取药、挂衣服、开瓶盖……银河通用产品总监朱辉说,在海量的仿真合成数据驱动下,具身大模型机器人逐渐拥有了具备推理能力的“大脑”、负责精准执行的“小脑”,以及日渐灵巧的“手”,能独立完成越来越多的工作。

例如,在工业物流搬运场景中,Galbot能在无需任何二维码定位的情况下,流畅地完成料箱识别、抓取、移动、放置工作,目前已在奔驰、极氪等多个车厂落地验证;在商业无人值守场景中,它可以自主规划取送路径,通过大模型生成运动轨迹并精准抓取不同类别、不同位置的物品,明年有望将在无人值守药店中“上岗”应用。此外,公司还在积极探索康养医疗、科研教育、家庭等场景应用,向着推动人形机器人“服务千行百业、千家万户”的愿景前进。

技术突破牵引

抢抓千亿市场机遇

“人形机器人已被公认是人工智能的最佳部署载体,当前,企业主导开发商用人形机器人产品成为主流趋势,北京已聚集了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有限公司、小米机器人、优必选、理工华汇、星动纪元、银河通用等人形机器人企业。”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

北京对人形机器人相关领域的长期专项支持,也为这一前沿领域的迅速发展埋下了一颗颗种子。据悉,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自2019年起制定了人形机器人五年规划,通过科技项目支持北京理工大学对标国际领先的液压驱动Atlas人形机器人,突破了刚柔耦合仿生机构设计、抗扰动态平衡控制、人机协同平行操作等关键技术,研制的“汇童”人形机器人已实现“走跑跳摔滚爬”多模式运动,具备适应复杂环境及拟人化作业能力。人形机器人整机平台研发带动产业链核心零部件及关键技术攻关,攻克了高扭矩密度伺服电机、高响应力控关节、减速器等核心部件的难题。

此外,北京还支持以小米为代表的龙头企业牵头建立创新联合体,开发满足柔性制造场景应用需求的通用型人形机器人平台产品,不断提升人形机器人通用化、智能化水平,目前相关成果已率先在3C制造组装产线场景开展示范应用。

据《人形机器人产业研究报告》预测,到2024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约27.6亿元,到2029年,该市场规模有望扩大至750亿元,占全球市场的32.7%。(记者 孙奇茹)

(责编:汪翠萍)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金华推进跨界河湖协同共治
下一篇:“借港”出海,从黄骅驶向洛杉矶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