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文史 > 正文

德国汉学家托马斯·海贝勒:以田野调查研究的方法读懂中国

蔡志鹏     2024-01-12 11:04:36    学习时报

托马斯·海贝勒(Thomas Heberer)中文名王海,是一位致力于客观呈现当代中国政治和社会、促进中德了解互信的德国学者。自1977年以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为主题完成博士论文开始,他深耕当代中国研究领域,至今已经发表几十部德文、英文和中文著作以及100多篇学术论文。在众多海外研究当代中国问题的学者当中,托马斯·海贝勒以重视田野调查研究方法独树一帜,步履几乎踏遍中国的所有省份,对中国国情有着较为真切的感受和认识。
  托马斯·海贝勒1947年出生于联邦德国美茵河畔奥芬巴赫的一个普通家庭。父亲原本期望他在大学攻读法律,但他在读了三个学期后,发现自己志不在此,遂放弃了法律专业,先后在法兰克福大学、哥廷根大学、美因茨大学、海德堡大学攻读社会人类学(主修)、哲学、政治学和中国研究,并最终于1977年在不来梅大学取得博士学位。1975年,托马斯·海贝勒随旅游团第一次到访中国,对中国有了亲身体验。但短期的参访非但没有能满足托马斯·海贝勒对中国的好奇心,反而使他更加意识到自己对真实中国的认识非常有限,产生了想要长时间待在中国,深入了解中国的想法。于是在1977年取得博士学位后,托马斯·海贝勒立即向中国大使馆提出前往中国工作的申请。同年6月,托马斯·海贝勒获邀以《北京周报》外国专家的身份来到中国工作和生活。他在《北京周报》工作了4年半,直到1981年才返回德国。这段重要经历,让托马斯·海贝勒对中国的认识不断深化,并逐渐成长为一位中国问题专家。
  1984至1990年,托马斯·海贝勒担任德中友好协会主席期间,积极推动中德交流互动。作为现今德国中国研究的代表性人物,托马斯·海贝勒长期任职于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东亚研究所,2013年起担任浙江大学特聘教授,频繁往返于中德两地,开展各类学术交流活动。
  如若要从当代海外汉学家中选出一位最懂中国国情的学者,托马斯·海贝勒必定是最具竞争力的候选人之一。自1981年开始关于四川凉山彝族的研究至今,托马斯·海贝勒将田野调查的研究方法贯彻到了其40余年的中国研究生涯。托马斯·海贝勒的研究课题涵盖范围很广,研究区域横跨中国东、中、西部的城乡社区、社会组织和地方政府,研究人群涉及中国的少数民族、私营企业家和县乡干部,研究主题涉及政治改革、经济发展、社会建设等方面。托马斯·海贝勒认为西方学者研究中国问题,必须摒弃“西方中心论”的立场和意识形态偏见,深入中国获得可靠的一手信息,才能发现真实的中国。
  多年的研究经历使托马斯·海贝勒总结出了一套在中国做田野调查的理论、方法和策略。一是保持灵活性。托马斯·海贝勒认为,在中国做田野调查,必须懂得灵活变通。当一个课题在调研时遇到障碍无法推进时,就需要换个方向重新思考,也许会有意外收获。二是重视平等与互信。托马斯·海贝勒认为,调研时应当和调研对象建立平等和互信关系,只有和调研对象真正成为朋友,才能在交流中得到真实有效的信息。在托马斯·海贝勒看来,调研时的访谈并不仅仅是用事先准备好的问题向被访谈对象发问,而是需要深入被访谈对象的内心世界,真正理解被访谈对象的处境和抉择。三是注重调研地区和时间的选定。托马斯·海贝勒认为,到中国做田野调查不能只去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获得了想要的数据后就迅速离开,而是要深入到中国内地,到最贫困的地方去,而且不能只待几天,要在当地长期生活,亲身感受当地社会,才能对当地的真实情况有所了解。
  托马斯·海贝勒众多关于中国研究的著作,在中国也有一定的影响力。他所撰写或主编的《作为战略群体的企业家:中国私营企业家的社会与政治功能研究》《凉山彝族企业家:社会和制度变迁的承载者》等多部著作被翻译成了中文出版,对中国学者的学术视野产生较大影响,也丰富了中国读者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认识。2017年,《托马斯·海贝勒中国研究文选》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精选了托马斯·海贝勒长达半个世纪从事中国研究的15篇代表性论文,论题涉及国家能力、地方干部、民营企业家、环境治理等,是了解托马斯·海贝勒学术思想的代表性著作。
  常年在中国工作和生活的托马斯·海贝勒对中国感情很深。他的研究得益于中方的支持和帮助,在回国后也一直邀请中方机构的人员到德国访问,呼吁德国政府加强中德人文交流。
  在托马斯·海贝勒看来,学者的工作不仅仅是科研,也有社会责任。2002年,托马斯·海贝勒专门从德国募集资金约人民币125万元,资助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建立了一所希望小学,用于回馈曾经的调研对象。2006年,托马斯·海贝勒成为北京石景山鲁谷社区的首位外籍义工,义务为社区服务。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一些西方媒体大肆抹黑中国。托马斯·海贝勒对此十分不满,专门撰写了一篇题为《反对妖魔化中国的14个论点》的文章刊登在德国《日报》,有力驳斥了部分西方媒体关于中国的不实报道。
  作为德国著名的“中国通”,托马斯·海贝勒经常受邀担任德国政府关于中国政治、经济问题的顾问,或者随德国代表团访华。任职期间,他积极献策、施加影响,持续推动德国政府对华政策朝着友好合作的方向发展。托马斯·海贝勒认为,在一个命运与共的世界中,中德之间需要合作以共同应对环境恶化、恐怖主义、网络安全等全球性问题的挑战。
  为此,托马斯·海贝勒提出,中德之间必须扩大交流以增强对彼此的了解和互信。在他看来,中德双方都需要得到有关对方社会发展和人们所思所想的更多信息。从事中国研究的德国学者不仅要做好学术研究,还要通过媒体积极发声,将一个真实的中国展现给德国民众。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论语》对做好调查研究的启示
下一篇:书香盈楼藏古今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