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位于安徽省东南部、长江下游,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有2500多年,自古享有“江东名邑”“吴楚名区”之美誉。青弋江穿城而过,汇入长江,浩浩荡荡向北奔腾而去。江南水乡的精致文化、多元包容的开放文化、勇于改革的创新文化、薪火相传的红色文化在此交织相融,奠定了芜湖“开放、诚信、务实、创新”的城市品格,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芜湖儿女开拓创新、奋发向上。
徽风皖韵 江南名城
芜湖古称“鸠兹”,《芜湖县志》记载:“鸠兹,芜地也。芜之见《经》,始此”。《诗经》开篇《周南·关雎》名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中的“雎鸠”就是鸠兹。3000多年前,芜湖有一片沼泽地,水塘连片,草木丛生,吸引了众多雎鸠在此栖息繁衍,邑城故得“鸠兹”地名。公元前109年,西汉在鸠兹邑设县治所,因“鸠兹之地有湖,蓄水不深而生芜藻”,故将“鸠兹”更名为“芜湖”,沿用至今。
在芜湖的市中心,保存了一座千年历史的城央古城,见证了中华文明南徙、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变迁。东汉时期,吴将周瑜在这里点将陈兵,成为抗拒曹魏侵犯的军事要塞和江河港埠。唐宋时期,芜湖青弋江沿岸商贸繁华、水运发达,成为江淮、皖南地区盐粮、木材等物资集散地。唐代学者刘秩过芜湖时曾诗赞“近海鱼盐富,濒淮粟麦饶”,南唐时呈现“楼台森列”“烟火万家”的景象。宋代芜湖成为全国冶炼业中心,不仅有“铁到芜湖自成钢”之说,还诞生了芜湖铁画这一独到的艺术品,其以锤为笔、以铁为墨、以砧为纸,锻铁为画、鬼斧神工、气韵天成。自明代起,芜湖发展成为长江下游地区的重要商埠,呈现“十里长街、百货咸集、市声若潮”的兴旺景象。民间浆染业形成较大规模,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指出,“织造尚淞江(上海),浆染尚芜湖”。芜湖是明清时期徽商经营最早、最成功的城市之一,被称为“徽商门户”,是徽商远处经商的起点,也是走向全国的跳板。胡开文墨店,是以芜湖为跳板走向全国的典型,也是近代芜湖商业翘楚。可以说,芜湖因江而兴,水运兴盛发展,奠定了芜湖的城市开放基因。
“半城山半城水”的自然本底,滋润了芜湖千年文脉。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无数名人大家留下了传颂芜湖的绝世佳作。诗仙李白出蜀远游、顺江而下,初次经过天门山,留下了“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的壮丽诗篇;3次携家寓居南陵,奉诏进京时,写下“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千古绝唱。南宋爱国词人张孝祥曾作一阕《蝶恋花·怀于湖》,“留春伴我春应许”摹景寄情,流露出对芜湖的热爱和眷恋;他捐田百亩,汇而成湖,“环种芙蓉杨柳,鹭鸥出没,烟雨变态”,成就了今日长廊依依、细柳掩映的镜湖。明代剧作家汤显祖游历赤铸山,诗叹“干将昔此铸芙蓉,风雨千秋石上松。借问阊门腾虎气,何如江上锁蛟龙”。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寓居古城内的东退庵,终日以文会友,他的名著《儒林外史》中不少章节都直接提到了芜湖,在古城内至今还保存着一条儒林街。
风云激荡 红色热土
长江之畔、赭山脚下的芜湖,也是安徽红色文化最早的发源地,无数革命先辈都在芜湖留下奋斗足迹。1916年秋,革命先驱高语罕在芜湖省立第五中学任教,积极实施教育新主张,创办了安徽省首个学生自治会。1919年5月4日,北京爆发学生爱国游行示威活动后,高语罕发动学生联络芜湖各校掀起声援北京“五四运动”的学生爱国斗争,芜湖成为安徽最早响应“五四运动”的新思想新文化传播的城市。此外,王稼祥、李克农等先辈也都是从这片热土踏上了革命道路。1924年,王稼祥就读于芜湖圣雅阁中学高中部,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组织并领导了芜湖“收回教育权,反对奴化教育”的爱国学生运动,芜湖也成为王稼祥投身中国革命的起点。“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中共安徽省临委、中共皖南特委和安徽省委先后在芜湖成立,芜湖成为当时安徽革命运动的指挥中心。
1949年初,淮海战役结束后,国民党企图凭借“长江天堑”阻止解放军过江,芜湖既是国民党军队精心构建的长江防线重点,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的战略突破重点。在党的领导下,芜湖人民紧锣密鼓支援大军过江,有的提供粮食和柴草,有的亲身参与渡江战役。当时年仅14岁的“渡江英雄”马毛姐,咬牙坚持6次横渡长江、运送3批解放军成功登岸。1949年4月20日,第三野战军235团某部冒着敌人的炮火,在芜湖繁昌县率先登上长江南岸,成为百万雄师渡江第一船。从此,革命到底、勇于拼搏、敢争第一、迎难而上、不怕牺牲的精神,激励着芜湖儿女在和平年代继续奋勇争先、一往“芜”前。
逐浪争先 创新高地
芜湖地理位置优越,连南接北、承东启西,倚江兴城、临江发展,兼收并蓄、开放创新的城市基因早已融入芜湖人的血液。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辟芜湖为对外通商口岸,也是当时安徽唯一对外通商口岸,以铁工、粮米、杂货贸易闻名遐迩,成为全国四大米市之首,被孙中山誉为“长江巨埠,皖之中坚”。新中国成立后,沿江而兴的“工业干道”,林立着造船厂、新华印刷厂、红旗机床厂、轴承厂等数百家企业,见证了芜湖现代工业体系的初步形成与发展,也是芜湖工业立市的源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芜湖人弘扬“敢为天下先”的城市精神,加快打造“创新之城”。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第一商贩”——“傻子瓜子”创始人年广久点燃了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第一支“报春花”。1996年,芜湖的白马山水泥厂迎来海螺总部的“迁”入,1997年用置换资金“建”起了奇瑞,支持奇瑞成长为中国汽车自主品牌的佼佼者,芜湖也成为国内知名的汽车产业基地。
在改革开放浪潮中,芜湖成为当时安徽“学上海、学先进”的排头兵。芜湖港是安徽省首个外贸港,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安徽省第一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008年,芜湖市被列入改革开放30年全国走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8个典型地区之一。2018年,芜湖市入选改革开放40年发展最成功城市之一。随着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实施,芜湖开放步伐迈得更大。
“鸠凤展翼,江海弄潮。”芜湖这座长江之滨的古城,将在全国发展大格局中、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大战略中、在安徽省委的战略定位中,走好新时代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活力更强、优势充分释放的创新发展之路,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芜湖篇章。
(作者系安徽省芜湖市市长)
(责编:赵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