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文史 > 正文

弦歌百代,永示壮图 ——走进云南昆明张天虚故居

郭旭初     2024-08-12 17:22:25    学习时报

郭沫若认为西南有聂耳和张天虚两士,滇池和洱海也不孤单寂寞了。
  张天虚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左联”作家。1911年12月8日,张天虚诞生在这栋临街的二层砖木结构楼房——昆明市呈贡区龙街正街83号。故居当街底层3间为铺面,正中悬挂着楚图南题写的匾额“张天虚故居”。进入门厅,左右两边是“前言”“革命作家张天虚”“张天虚生平简介”“张天虚简历”几个小展框。从门厅后面的天井可以看出,这是一个颇具昆明特色的四合院。
西南二士
  故居的右厢房是第一部分“故乡求知”。张天虚14岁考入云南省立第一中学,这是一所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学校,是云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摇篮。张天虚入校不久,参加了青年学生组织“云南青年努力会”,积极参加宣传和演出活动。张天虚喜欢文学写作和编演话剧,一面如饥似渴地阅读新文学书刊,一面参加学生组织以及各种政治活动,同时进行创作。当时学校组织晚会,常常邀请省立师范学校聂耳的小乐队参加,经过多次接触,张天虚与聂耳很快就成为好朋友。在中学,张天虚接受革命思想,加入了共青团。1929年考入东陆大学(今云南大学)预科班。
  左厢房是第二部分“西南二士”。这个部分介绍了张天虚和聂耳的深厚友谊。认识了聂耳之后,志趣相投的两人经常一同演出、聊天。1930年,反动当局大肆抓捕迫害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昆明政治形势恶化,张天虚、聂耳先后转移到上海。
  张天虚到上海后,加入了“左翼作家联盟”(“左联”)。除了参加“左联”组织的活动外,还不断进行论文、散文、新诗和小说的创作。1933年,张天虚和聂耳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由于在上海的活动被特务盯上,1935年3月,张天虚被迫离开上海到日本东京。1935年4月,聂耳也抵达东京。张天虚和聂耳分别加入了“左联”东京支盟所属的“小说之家”和“戏剧之家”。在张天虚的引荐下,聂耳参加了杜宜主持的中国留日学生“艺术聚餐会”,并在会上作了题为《最近中国音乐界的总检讨》的演讲,严肃批判了当时社会上流行的靡靡之音。张天虚则在根据果戈理小说《钦差大臣》改编的话剧《视察专员》中扮演了邮政局长。他还写过一些歌词,如《统一战线》《救国后备军》等,请聂耳谱曲,在会上演奏。
  1935年7月17日,年仅23岁的聂耳在藤泽市海滨游泳时不幸遇难。张天虚闻讯后,悲痛万分,立即奔赴藤泽市,与日本当局交涉,收领并火化了聂耳的遗体,之后带着聂耳的骨灰回到东京。张天虚在《聂耳论》中写道:新兴乐坛是由他一手来奠定了初基。音乐、电影、戏剧合流巨浪的掀起,无疑地他是最得力之一人。之后,张天虚主编了《聂耳纪念集》。著作《铁轮》
  1932年,张天虚动笔写作《铁轮》,1936年出版。《铁轮》写的是主人公潘祥生在苦难中、在斗争中,经过艰苦磨炼,一步一步地走上革命道路的历程。从潘祥生这个有血有肉的人物身上,我们看到了在革命洪流中广大工农群众阶级意识的觉醒、阶级觉悟的提高。潘祥生必然要参加革命,广大工农群众必将成为革命主力军,这是不可动摇的历史规律。
  郭沫若在《〈铁轮〉序》中,盛赞了张天虚这种“青年人的气概,青年人的雄心,青年人的正义,青年人的努力”。他说:“天虚以一个不满二十三岁的青年费了三年的心血,经了几次的打击,写成了这一部五十万字的《铁轮》,这正是我们年轻人应有的气概。”
  茅盾后来在《在香港编〈文艺阵地〉》一文中回忆张天虚,“我发现他是一个朝气蓬勃,很有才华的青年,就一直与他通信”。茅盾认为,《铁轮》是现代中国革命历史的一段真实写照,用生动的艺术形象揭示出时代的铁轮——历史车轮前进的轨迹和发展趋势,表现出作者进步的历史观。
抗战宣传
  展厅第三部分呈现的内容为“抗战作家——随军战地宣传”。1937年,张天虚奔赴延安,参加了由丁玲任主任的西北战地服务团,担任通讯股长。8月,张天虚创作了宣传全民抗战思想的独幕话剧《王老爷》,主题是号召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全民参加抗战。9月22日,西北战地服务团40多人,打着红旗,唱着抗日歌曲,用小毛驴驮着行李和演出用品,浩浩荡荡、意气风发地开赴山西抗日前线。在繁忙的工作间隙,张天虚深入山西抗日前线采访,写下了《军训日记》《西线生活》《征途上》等报告文学和战地通讯。
  1938年,张天虚随薛孤帆(薛子正)等同志到滇军(60军)184师工作,扩大了我们党在184师的影响。张天虚跟随60军转战安徽、河南、湖北,参加了武汉保卫战。既是军人又是记者的张天虚主编了184师的战地小报《抗日军人》,撰写了大量的战地通讯。1939年读书生活出版社出版了张天虚的《运河的血流》和《火网里》两个报告文学集。
  武汉失守后,有人告发已升任新三军军长的张冲“通共”,张冲被解除兵权。张天虚也被迫离开184师回到昆明。受南方局派遣,张天虚到缅甸仰光参加当地华侨报纸《中国新报》的编辑工作,宣传党的统一战线。郭沫若这样评价这一时期的张天虚:“力疾服务,勤劳有加,尽力启发侨胞,打击敌伪,盖早已置生死于度外矣。不幸疾转剧,咯血过猛,曾旦夕昏睡,失去意识,乃不得不回乡疗养。”1941年1月,张天虚因病回国,8月10日,因肺疾恶化,在昆明去世,葬于呈贡。1943年,迁入昆明西山名人墓园、聂耳墓旁边。郭沫若十分痛惜地为张天虚写了500多字的墓志铭,记述了张天虚短暂而光辉的一生。墓志铭结尾写道:“虽未永年,业且不朽。铭曰:西南二士,聂耳天虚,金碧增辉,滇洱不孤。义军有曲,铁轮有书,弦歌百代,永示壮图。”
  张天虚不断追求进步、不断努力学习的一生,给同时代的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43年,楚图南在《由致悼张天虚君所想起的》一文中说:天虚“所留给我们的,则是对于生活百战不殆的努力,与对于理想和希望的永久进取的心情”。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守护中华瑰宝 让遗产焕发新韵
下一篇:感受鲁迅的精神和品格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