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式”这一概念首次出现于2002年前后,最初应用于家居设计,后呈弥漫之势,拓展至园林、家具、景观设计、饮食、服饰、旅游等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最近两年,新中式在服饰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新中式作为一种时尚和思潮,不仅反映了生活方式的变革,更体现出深层次的文化革新。
新中式服装突出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为主干,儒家文化强调服饰的社会性和文化性,不同的身份、不同的场合,服饰的材料、形制、服色、图案、工艺、配饰等,皆有一定之规,不可随意僭越。但所谓“华夏衣冠”“衣冠文物”,不过是一种理想状态。随着社会的演进、朝代的更迭,“礼崩乐坏”的现象时有发生,新王朝总要“改正朔,易服色”。服饰总是在继承的基础上有变革,服饰文化因而不断丰富。再者,中国地大物博,“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各地服饰亦别具特色,白居易在诗中提到的“衣服一方殊”,即是指此。此外,中华文化素以开放包容著称,总是不断吸收周边少数民族文化以及异域文化,进而融为一体。战国时期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汉代“凿空”西域,打通丝绸之路;汉灵帝“好胡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胡汉民族交融;唐代胡风盛行、“胡气氤氲”;辽、西夏、金、元、清,皆为少数民族政权,不断汉化。凡此,皆将包括服饰在内的少数民族文化融入中原文化之中,使得服饰文化变得丰富精彩。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突出的创造性,注重天人的融合。勤劳质朴的中国先民,巧于因借,取之自然,创造了难以计数的物质文化。以服饰材料而论,中国人最早学会养蚕织布,丝织品是最重要的服饰原料。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河南的花锦,山东的冰纨、文绣、绮、缟,风行全国。南方吴越产细麻布,北方燕国生产毡裘毛布,西域胡族有细毛花罽,楚国有印花绸子,皆为名贵衣料。普通大众的服装,则以棉、麻、葛、藤等寻常植物为材质。新中式服装常用真丝、绢、棉麻、锦缎、绣花面料以及丝绸混纺面料。其中较为名贵者,如“中国三大名锦”云锦、宋锦、蜀锦,以及香云纱、杭州织锦等。
中国传统服饰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就有数十种,如顾绣、苏绣、湘绣、广绣、潮绣、蜀绣、汉绣、苗绣、黄梅挑花,满族刺绣、维吾尔族刺绣等少数民族刺绣,还有蜡染、扎染、印染等。它们凝聚了我国各族人民的手工造物智慧,传承至今,为新中式服装的制作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和谐统一,透出诗性精神。中国有着极为丰富的色彩体系。传统颜料源于自然界的植物、矿物或动物,纷繁多样。仅《红梦楼》中提到的绿色系,就有铁青、石青、佛青、靛青、青绿、水绿、石绿、葱绿、鸭绿、新绿、松绿、柳绿、翡翠等,令人眼花缭乱。色彩的命名则充满诗意,引人遐思。如绿色系的春辰、碧山、兰苕、芰荷、官绿,是新中式的常用颜色。再如东方既白、品月、昌荣、齐紫、秋香、落霞、浅云、皎玉等,皆富东方美感。中国传统文化亦注重颜色的配合,《红楼梦》中的丫鬟莺儿就是个色彩专家,她提到了松花配桃红、葱绿配柳黄,“大红的须是黑络子才好看的,或是石青的才压得住颜色”等观点。这些传统经验,也被应用到新中式的色彩搭配之中。
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现世幸福,富有伦理色彩。中国传统的图案与纹样异彩纷呈,它们或取之于人们所生活的自然世界,或源于和异域的交往。我们所习见的,如龙纹、凤纹、麒麟纹、龟纹、蛙纹、蝙蝠纹、鱼纹等动物纹,百花纹、团花、莲花、忍冬纹、缠枝、卷草等花草纹,飞天、人面舞蹈、婴戏、仕女、八仙等人物纹,云雷纹、回纹、锦纹、云纹、万字纹、漩涡纹等几何纹样,它们皆是“有意味的形式”,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寄寓着中国人对高洁情操的赞颂和对美好生活的期许。
中国传统文化推崇含蓄之美。传统服装常见设计有立领、斜襟、对襟、方襟、交领、云肩、盘扣、盘纽等。新中式服装之中,常能见到如对襟盘扣、对襟直领、斜襟系带、方襟盘扣、简约方襟等款式,给人以内敛含蓄的美感。中国传统文化强调观物取象,仅盘扣就有各种形式,如玉兰花扣、凤凰扣、八珠扣、蝴蝶扣、花篮扣、一字扣、琵琶扣、蜜蜂扣、葫芦扣、牡丹花扣、枫叶扣、丹凤朝阳扣、莲花扣、郁金香扣等,不胜枚举。
以上所述服饰的材料、工艺、色彩、纹样、款式,极为多姿多彩,它们通过适当的搭配和创造,可以展现出无穷无尽的新貌。中国传统文化,是新中式服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
新中式服装传承中华审美精神
新中式服装瑰丽多姿,承载着深厚的中华文化内涵,映照着中华审美精神。
礼乐是中华文明的核心。礼乐对外呈现为各种仪式之中,对内注重个体德性的涵养,此乃儒家文化的精义。其审美精神,可用“典雅”二字概括。“典”有法则之义,“雅”有中正之义,意味着不偏不倚,合于规则与法度。孔子“恶郑声之乱雅乐”,是因为郑卫之音太过直露奔放,“淫于色而害于德”。除了音乐,出现于仪式场合的诗、赋、颂、诏等诸般文体,乃至书法、绘画、服饰、建筑等其他艺术形式,皆需庄重典雅,体现出正大气象。历代服饰,尽管屡有变迁,但受礼乐文明规约,在仪式场合和日常生活之中,着装皆有相对严格规定,所着服饰要契合场景、身份与地位。当代社会,虽然已无传统的等级制度,但仍有各种各样的仪式活动,对于着装依然有所要求。饱含传统文化内涵、兼具时尚气息的新中式服装近年来常常作为“正装”出场。这些服装,或雍容富丽,或庄重肃穆,或清新优雅,令人耳目一新。
典雅还有脱俗之义,与道家美学息息相关,这是魏晋文人阶层兴起之后出现的文化新貌。唐代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描述“典雅”,其文曰:“玉壶买春,赏雨茆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白云初晴,幽鸟相逐。眠琴绿阴,上有飞瀑。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书之岁华,其曰可读。”这一审美境界,为汉魏以来的文人所崇尚,历代文人的山水诗、水墨画、行草书、宋瓷等文艺作品,无不显现此一追求。体现于服装上面,便是魏晋名士的褒衣博带,羽扇纶巾。道家意义上的“典雅”,镌刻在中国人的文化记忆之中,当代人对其依然神往。这种审美情感在新中式服装上得到了绝佳体现,新中式服装常吸收梅兰竹菊、水墨等图案元素,以蓝白色为基调,给人超尘脱俗的美感。
自然与含蓄。在中国传统美学中,自然乃最高的境界,自然即是自然而然,不假藻饰。在审美欣赏中,“芙蓉出水”之美最受青睐。《二十四诗品》描绘“含蓄”为“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宋代严羽评价盛唐之诗:“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的表达必然简约凝练、不事张扬,言约而旨远,给人无限回味。“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自然与含蓄之美,透着空灵,充满禅意。在新中式服装中,“禅意新中式”颇受青睐。禅意新中式表达的是一种随性适意、自然含蓄的美学追求,多用麻料等材质,设计简约、色彩素雅,“半溪明月,一枕清风”,给人清、简、净、幽的美感。
新中式服装美不胜收,所内蕴的文化价值和审美精神渊深富丽。可以预见,新中式服装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喜爱,会越来越多地出现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这反映了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与迷恋。
(责编:赵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