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家艺术院团,中国儿艺每年都会走基层开展公益演出,演员们翻山越岭竭尽全力,每次也只能让几千个孩子看到国家级艺术院团的作品。
“每次走的时候,孩子们都眼巴巴地看着你,让你觉得这对没有看到演出的孩子很不公平,我们希望每个孩子都能获得享受艺术的机会。”冯俐说。乡村儿童艺术嘉年华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中国儿艺不仅在光山留下了演出足迹,还把艺术的种子撒在了这里。
自2022年完成“新时代种子计划”首部作品《新安旅行团》的创排并首演后,中国儿艺一直致力于在更多地方的中小学创排具有当地文化底蕴、普及戏剧教育、留得住传得开的戏剧作品。这次与光山牵手,既是中国儿艺与县域文旅产业的首次深度合作,也是国家级文艺院团参与乡村振兴的创新实践。
光山是司马光的出生地,“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千古流传。光山还处于大别山革命老区,是中国共产党重要的建党基地和大别山精神的发祥地之一。当中国儿艺的队伍来到光山,就萌生出挖掘当地的优秀文化进行剧目创作,并由光山的孩子和老师来演出的想法。
这便有了原创儿童剧《灯火》《少年司马光》的诞生。中国儿艺在光山7所中小学的近千名师生中遴选出近60名演员同台演出,包括学生、教师、退伍军人等,且坚持让老师一同参演,因为只有老师获得戏剧滋养后,演戏、看戏的习惯才可以年复一年地在光山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身上传承下去。
今年,第二季“绽放·启航”计划涌现出的优秀剧目——户外沉浸式儿童剧《兔儿爷》又授权移植光山,使其成为光山拥有的第3部儿童戏剧作品。光山版《兔儿爷》的演出阵容,包括当地的花鼓戏演员、中学老师、职高学生、文化馆员工等,大部分是首次参演儿童剧。
中国儿艺表演指导王斯娃对每位演员的表现如数家珍。“演小鹿的男孩最开始很青涩,他喜欢音乐、爱弹吉他,我们就把原版小鹿说快板的情节换成了弹吉他,更符合他的特质。”王斯娃说,“刚建组时,有的孩子说自己很内向,不好意思跟别人交流。现在,孩子们会告诉我表演特别有意思,学会了跟大家沟通,演戏时都敢看别人的眼睛了。”
光山县实验小学的语文老师易宏春全程参与了两届嘉年华的组织排练,她感慨:“对于参演师生来说,在相当长时间内,这都将是他们人生中的一个极致体验,嵌入他们生命的内里,其价值和影响不可估量。”
今年年初,中国儿艺创作部主任、乡村儿童艺术嘉年华项目策划执行人毛尔南来光山筹备第二届嘉年华的各项工作,所到之处,他发现了很大的变化。2023年在为《灯火》《少年司马光》两部剧遴选演员时,面试的近1000名孩子只有一个人看过儿童剧,大部分人都不知道儿童剧是什么,更别提表演技巧了。
“今年再来,县里一位领导说,去年参加演出的孩子有的上了初中,学习成绩很不错。当初我还担心他们因为参加演出耽误学习,其实两者是相互促进的。”毛尔南说。
“今年在遴选开幕式节目时,光山当地选送的节目质量比去年大有提升。”毛尔南提到,“去年开幕式光山的节目只有一个朗诵。今年光山县的大鼓表演《茶山少年》激情迸发,幼儿园小朋友的舞蹈表演《我骄傲》可爱俏皮,县里已经有一些作品可以拿出来与全国的孩子见面了。”
一个好消息是,8月,光山的孩子们将带着《灯火》《少年司马光》《兔儿爷》来到首都北京,在第十三届中国儿童戏剧节的国家级舞台上演出,展现光山的风采和戏剧传承的力量。
(责编:赵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