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八桂大地,骄阳似火,热浪中涌动着资本的热潮。
这个火热的夏天,对广西来说,也是一个丰收的季节。今年广西抢抓政策机遇,在全国率先举办基金大会,成立自治区工作专班,出台专门文件高位推进“募、投、管、退”全流程改革,以四方面十二项新举措打造“1+10+N”基金集群,构建科学高效的政府投资基金运作体系,取得显著成效,已累计实现投贷联动1800亿元,受到市场广泛赞誉。
这也是广西以政府投资基金改革为突破口,撬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创新实践,是广西深入实施产业振兴战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
“资本相亲会”:从“追着钱跑”到“钱找上门”的逆袭
“以前是我们求爷爷告奶奶找投资,现在投资方主动上门谈合作。”广西投资引导基金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曹满砚说起这个变化,笑容满面。
就在一年前,广西的私募基金管理规模还只占全国的0.8%,跟经济总量完全不匹配。如今这个数字正在快速刷新,资本的聚光灯持续聚焦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
今年2月28日,在南宁荔园山庄会议中心,一场特殊的“资本相亲会”——2025广西政府投资基金高质量发展推介暨签约大会正在如火如荼地举行,30家国内和区内头部基金管理机构与广西政府投资引导基金集体签约,认缴规模近600亿元,预计带动投贷联动超千亿元。
财政更是拿出“真金白银”,近两年自治区财政新增注资超百亿元,比前九年总和还多。同时,对人工智能等硬科技领域,基金超额收益让利幅度最高可达到100%。这份实打实的投入和真诚的让利,让投资机构看到了广西发展政府投资基金的坚定决心。最让投资机构心动的是那份带着“人情味”的容错免责机制。“广西建立以尽职合规责任豁免为核心的容错机制,不简单以单个项目或单一年度为考核依据,并适当提高天使投资等类型的基金容亏度,这在全国都少见。”深圳达晨财智的周志锋竖起大拇指。要知道,天使投资风险极高,很多地区对亏损的容忍度较低,这让不少投资机构在涉足早期项目时顾虑重重。
而广西的这一政策,无疑给投资机构吃了一颗定心丸,让他们敢于在广西的创新创业领域大胆布局。
正是这份诚意,2025年上半年广西政府投资引导基金参与投资20支基金,基金实缴总规模超110亿元,其中自治区本级财政实缴出资超25亿元,超过去年全年,带动社会资本实缴出资近90亿元,引入上市公司浙江万安集团、厦门钨业股份有限公司分别投资广西万安汽车底盘系统有限公司、博白县油麻坡钨钼矿建设项目等重大产业项目。
越来越多的投资机构将目光投向广西,从曾经的犹豫观望转变为主动出击,这一逆袭的背后,是广西用真诚和魄力赢得了资本的青睐。
“钱袋子”的智慧:既修“老路”又开“新道”
走进玉林龙潭产业园区,机器轰鸣,车辆穿梭,200亿元的锂电材料基地建设正酣。这个由浙江华友钴业投资的“巨无霸”项目,是广西工业高质量发展基金牵来的“红线”。项目从洽谈签约到开工建设,基金全程保驾护航,解决了项目初期的资金难题。全部建成后,这里将形成从锂矿开采、材料加工到电池生产的完整产业链,年产值超500亿元,为当地带来大量的就业岗位,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
而在柳州,基金参与投资的国轩高科动力电池项目让“汽车城”焕发新生,一期投产就实现年产能15GWh,带活37家本地配套企业,形成了产业集聚效应,让柳州的汽车产业在新能源领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广西投资引导基金有限责任公司有关负责人向记者展示“1+10+N”的基金矩阵:“就像搭积木,引导基金是底座,十大领域专项基金是支柱,市场化子基金灵活补充。”这套打法既避免了“撒胡椒面”式的资金分散,又能根据不同产业的特点精准发力。
引导基金发挥着统筹协调的作用,为整个基金体系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十大领域专项基金则聚焦于广西的重点产业,如先进制造、新能源、数字经济等,集中力量攻克产业发展中的难点堵点;市场化子基金则凭借其灵活高效的特点,及时跟进市场动态,投资有潜力的新兴项目。
老产业改造最见功力。柳工集团拿到基金投资支持后,投入资金进行生产线智能化改造,引入工业机器人、智能控制系统等先进技术,生产效率提升40%,成本降了25%,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大幅增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柳工集团凭借智能化升级,不仅巩固了传统优势,还开拓了新的市场空间。
新兴产业培育更显魄力——百亿级广西人工智能产业基金设立方案刚批复,就引来商汤科技、云从科技等AI大咖落户中国—东盟数字经济产业园。这些企业的入驻,不仅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人才,还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发展,让广西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驶上了快车道。
“桂式服务”暖人心:既要“加速度”也要“防侧翻”
在广西政府投资基金的“桂宾室”,记者见到一份特别的“服务菜单”。
从项目初筛到投后管理,全流程“管家式”服务让人眼前一亮。项目初筛阶段,有专业的团队为企业提供政策解读和申报指导,帮助企业完善项目资料;投中阶段,全程跟踪项目进展,协调解决遇到的问题;投后管理阶段,定期对项目进行评估和分析,为企业提供发展建议。
一边是从项目的可行性、市场前景到团队能力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确保资金投得准、用得好;另一边则是白纸黑字的免责条款,让投资决策人员敢于担当、勇于创新。
“以前审批要经过重重串联环节,现在是部门并联初审,效率大大提高了。”现场工作人员介绍。通过优化决策流程设计,政府投资基金内部审核流程最短被压缩到2个月左右,比以往缩短了一半以上。
市场的反应最真实:上半年广西政府投资引导基金新增认缴出资476亿元,相当于前十年的2/5。截至2025年6月底,已累计投资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90家;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基金、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中央企业乡村产业投资基金等“国家队”也纷纷来广西,与广西政府投资引导基金合作设立基金。
这场始于基金的改革,正在八桂大地催生深刻变革。从工业城市柳州的“产业导入”,到百色老区的“铝都转型”,政府与市场的这场“双向奔赴”,正在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正如当地干部所说:“我们不做甩手掌柜,也不当管家婆婆,就做最好的‘红娘’。”
或许,这就是广西给出的发展密码,在政府的引导和市场的作用下,广西的产业升级之路必将越走越宽广。
(责编:李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