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人民日报》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88周年相关报道——

留存珍贵抗战记忆 激发民族复兴力量

王向令    2025-10-09 11:23:20    《人民周刊》

七七事变是全民族抗战的开端。2025年7月6日至8日,《人民日报》集中推出一系列报道和产品,在特别的日子重温抗战记忆,讲好抗战故事。

这些报道和产品策划精心、制作精细,采访扎实、表达生动,情感炽热、直抵人心,在回望历史中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和伟大民族精神,在催人泪下的讲述中呈现全民族抗战那段艰苦卓绝的壮丽史诗,在创新传播中让正能量赢得大流量,激发全体中华儿女共同致力于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磅礴力量。

历史与现实结合,从伟大抗战精神展现复兴力量和中国担当

这组报道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的重要论述,从历史和现实结合的维度,全面展现抗战时期中华儿女的英勇奋斗和无私奉献,以及这种精神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提醒人们铭记历史、开创未来,为实现民族复兴汇聚磅礴力量。

7月7日,“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88周年特刊”头版以“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汇聚民族复兴力量”为主题,从伟大抗战精神的四个方面切入,结合杨靖宇将军殉国后胃中的草絮让日军军医惊骇、百团大战沉重打击了日寇嚣张气焰等历史事件和英雄事迹,生动展现抗战时期中华儿女的英勇与无畏。同时,报道将视角延伸到当下,如讲述“嫦娥”团队将千年飞天的浪漫梦想化作航天壮举,“黄文秀们”用燃烧的生命诠释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英雄故事一脉相承历久弥新,精神财富照亮伟大复兴征程。国际版刊发《“国家危难时尽力做贡献,是每一名中国人的责任”》,讲述南侨机工在抗战时期回国支援的难忘历史,展现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对家人的牵挂以及毅然投身抗战的壮举,叙事生动感人,情感真挚深沉。

7月8日“和音”文章《守护历史记忆 捍卫世界和平》,从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88周年仪式暨《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主题展览引入,深刻阐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从一开始就具有拯救人类文明、保卫世界和平的重大意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将抗战时期全民族团结抗战与当前国际社会的分裂风险对照,将历史上不同国家超越差异汇聚捍卫和平的强大力量与当下的单边主义、霸权霸道霸凌行径对比,深刻阐释守护历史记忆与捍卫世界和平的内在联系,既凸显了中国战场的独特贡献,也为当下中国捍卫和平的立场提供了历史依据。

此前,6月27日《人民日报》理论版头条刊发《在新时代继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从“深刻领会伟大抗战精神的丰富内涵”“深入把握伟大抗战精神的时代价值”“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上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三个方面,不仅回顾了伟大抗战精神的历史渊源,更注重将其与新时代的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相结合,提出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的具体路径,历史视野宏阔,理论阐释透彻,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故事与情感交织,在催人泪下的讲述中呈现壮丽史诗

抗战的硝烟虽已散去,但历史的记忆永不磨灭。《人民日报》特刊推出抗战老兵故事专版,大地副刊刊登颂扬伟大抗战精神的诗歌和有关卢沟桥的纪实散文,与人民日报海外版联动推出抗战家书主题报道,相关报道注重选取能够打动人心的切口,在故事与情感的交织中,带领受众从历史记忆中感受必胜的信念,激发奋进的力量。

抗战老兵是国家的英雄、民族的脊梁、胜利的见证。7月7日特刊推出《听!十位老兵的抗战故事》,以两个整版打通的规模,刊发十位抗战老兵讲述的刻在他们记忆深处的抗战故事,报道将宏大的历史叙事转化为具体的人物故事,以第一视角有力驳斥历史虚无主义,真实动人的故事让致敬老兵的情感喷涌而出,发自肺腑的讲述读来催人泪下。十篇故事均以抗战老兵的原话为题——“守卫自己的家园,义不容辞”“炮弹飞来,要趴在伤兵身上”“唯一的念头就是保家卫国”“我身后有老百姓,不能退”……语言质朴无华、直击人心,既是个体经历的真实写照,也是伟大抗战精神的浓缩表达。配发的评论《必胜信念,照亮胜利之路》,礼赞英雄事迹、弘扬英雄精神,既展现了老兵们在战场上的无畏气概,也揭示了这种精神对民族复兴的深远意义。通版版式图文并茂、气势如虹,用真实影像记录和炽热情感表达,留存下珍贵的抗战记忆。

家书,承载着游子的思念、父母的叮咛、夫妻的牵挂。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烽火岁月里,一封封家书更是映照民族精神、凝聚家国情怀的珍贵镜鉴。7月7日,文化版和《人民日报海外版》特刊联动推出抗战家书主题报道,通过左权、赵一曼、张自忠等写于抗战期间的家书,结合相关人物故事,还原战场背后的情感世界,展现中华民族不屈的自强精神以及中华儿女拳拳报国之心。这组报道选材精心、内容独特,同日联动呈现,有效提升了报道覆盖面和传播效果。

纸媒与融媒协同,在“移动优先”中让正能量赢得大流量

7月7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历史转折处的那“一夜之间”》,从“烽烟”“动荡”“抵抗”“火种”“凝聚”“回响”六个方面,以调研整理大量亲历者的回忆录、当年的新闻报道、历史书籍等资料为基础,回访部分亲历者的后代、采访多位深耕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从七七事变爆发时的激烈战斗场景,到事变给北平百姓生活带来的动荡,再到全民族在危机下的抵抗、文化火种的保护与传承、全民族的凝聚,最后阐述七七事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影响,逻辑层层递进,完整呈现七七事变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全貌及其深远意义。报道见报的前一天,新媒体中心推出七七事变纪录片《一夜之间》,创新采用新媒体化的影像语言和前沿的视觉设计,邀请十名配音演员加入,为每一段回忆赋予不同的声音标识和情感色彩,让影片的整体视听感受超越同类型的纪实作品,同时,以故事化的叙事节奏牵引受众情绪,在处理阐释历史题材和宏大的主题上,走出了一条新颖的路子,在“移动优先”中让正能量赢得大流量。截至7月8日,该产品在人民日报新媒体自有平台的阅读播放量超1.9亿次,点赞超94万次,微博话题总阅读量超11亿次,微博发出后2小时即破百万转发,话题登热搜榜第四位。

(作者为人民日报社研究部主任编辑)

 

(《人民周刊》2025年第16期)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人民周刊》2025年第16期

上一篇:他们在沙海种下绿色未来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