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要振兴,关键在产业。山东省菏泽市成武县聚焦产业链建设,从产业链的各个节点寻找增值空间,培育壮大农业特色产业集群,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一举进入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县,2024年实现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20802元。产业蓬勃发展,生态和谐宜居,乡风淳朴文明,一幅“幸福家园”的美丽画卷正缓缓铺展。

从“土里刨食”到“链上生金”
三夏时节齐鲁大地镀上温暖的金色。在菏泽市成武县南鲁集镇,联合收割机的轰鸣声划破清晨薄雾,饱满的麦粒如金色溪流倾泻入仓。“地还是那些地,但种植方式已焕然一新!”史庄村种粮大户袁明泉擦去额头的汗水,脸上满是笑容,“托管给农场后,技术和农机都跟上了节奏,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他身后,田成方、路成网、渠相连,高标准农田赏心悦目。
成武的华丽转身,源自对土地经营模式的改变。往昔,这里虽坐拥万亩良田,却受限于分散经营,效率低下之困。破局之道何在?成武县通过实施“土地托管+规模经营”的模式,有效提升了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并促进了农民增收。
前李楼村返乡人才李进通便是这条路上的先锋。他创办的“前李楼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如今托管土地368亩,规模化种植小麦、大蒜等农作物。从播种到收割全程机械化作业,优质麦种、智能灌溉、无人机植保一应俱全。“一粒麦子,能做成面包,麦秆还能变成工艺品。”李进通指着农场新建的面粉加工车间和秸秆综合利用车间说。他的小麦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从田间直通餐桌,附加值显著提升。去年,农场带动周边40余农户,户均增收7600余元。
这并非孤例。在九女集镇,智能温室大棚林立,反季节果蔬四季飘香;在大田集镇,禽类养殖深加工链条完善,冷链物流畅通无阻……依托“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成武县已形成优质粮食、特色蔬菜、生态畜牧三大优势产业集群,2024年农产品加工产值达142亿元。

产业兴农“小优鸡”飞出致富路
清晨,鸡啼声刺破黎明的天空,一只鸡的绿色循环旅程迎来新的一天。
南鲁集镇贾庄村养殖户鲍国凤已忙碌于鸡舍间。一只只羽色鲜亮、体态健硕的‘小优鸡’正昂首阔步,在晨光中振翅欲飞。“现在养小优鸡,有渠道、有销路,年收入翻了几番!”鲍国凤简练的话语道出了产业变革的力量。作为成武县重点培育的特色产业,“小优鸡”养殖已从零星散户发展成规模化的“致富引擎”。
走进成武县农产品加工产业园的思玛特公司,全封闭智能化鸡舍内,温度、湿度由系统精准调控,无抗养殖标准贯穿全程。作为国内肉鸡产业链龙头企业,该公司建成2个年出栏2300万只鸡的智能化养殖场区,通过自主研发饲料配方和严格检疫流程,打造“斯玛特宝乐”安全鸡肉品牌。屠宰车间内,自动化生产线高效运转,每一只鸡经标准化分割、包装后,化作鸡胸肉、鸡翅等深加工产品,通过冷链发往全国各地。今年,企业还与香港公司达成合作,预计2025年供港鸡肉将达700吨。如今,“小优鸡”品牌年产值5.7亿元,成为成武乡村全面振兴的“金字招牌”。
一只鸡的价值,在产业链协同中被深度挖掘。思玛特的鸡爪每日供应给园区浩林食品公司,经过“机械+人工”精细脱骨加工,带动周边1000余名村民灵活就业,人均月增收3000至5000元。而思玛特产品的外包装,则由南鲁集镇恒德包装公司定制提供,环保耐用的设计有效降低运输损耗。
“过去企业单打独斗,如今政府搭台促成‘内部采购圈’。”南鲁集镇党委书记王之锋介绍,通过供需对接平台,30余家企业实现无缝协作,年节约物流成本超千万元。
产业链末端,曾被视作污染源的鸡粪迎来华丽蜕变。在国润生物质能源公司操控室,技术员李伟轻点屏幕,畜禽粪便与秸秆经发酵转化为清洁能源——公司年处理废弃物36万吨,年产天然气2580万立方米、有机肥3万吨,年碳汇资产达30万吨。
“一只鸡串起了生态链!”李伟感慨。南鲁集镇依托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示范项目,将“污染包袱”转为“绿色财富”,开辟出循环农业新赛道。
成武县的实践,是“千万工程”经验的生动落地。近年来,当地立足产业基础,聚焦融合创新,全力建设35万亩大蒜、8万亩芸豆、8万亩辣椒和小优鸡“养孵加”一体化四大种养基地,推动农业高质高效、农民富裕富足。

从“沉睡资源”到“活力名片”
告别南鲁集镇的产业热土,驱车前往党集镇党集古村。那里,青石板路蜿蜒曲折,明清老宅古朴典雅,袅袅炊烟升起,让人仿佛穿越回了遥远的时光。村口,义务讲解员刘启升正为游客讲述古村千年历史。“党集是鲁西南保存最完好的古村落,我们靠文旅融合,把‘沉睡’的资源变成了‘活’财富。”
党集古村振兴始于2020年。成武县投入5000万元,实施“古村活化”工程:修复古建筑40余处,打造民俗博物馆、非遗工坊、拖拉机博物馆,并引入社会资本恢复古酒工艺、开发民宿集群。“以前年轻人全外出打工,村里只剩老人;现在游客多了,我儿子回来开农家乐和民宿,年赚七八万!”村民王延东指着自家改建的民宿笑道。数据显示,古村年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百万元,带动就业300余人。
九女集镇吕庄的文旅故事同样动人。这座以“九女孝贤传说”闻名的乡镇,如今依托文化IP打造“九女主题园”。走进吕庄见到,庄内新建了非遗展演广场、亲子农场,游客可体验剪纸、陶艺等传统技艺。“我们村以前是贫困村,现在靠文旅脱了贫。”村支书刘宜存说。他的团队整合吕庄历史资源,开发了“一日游”线路,去年村民人均收入增长15%。

融合不止于景点。成武县深挖资源禀赋,打造“文旅+农业”模式,创建一批特色乡村旅游示范点,持续推动“景点旅游”迈向“全域旅游”。如永昌街道建设“鱼菜共生”产业基地,让游客体验现代农业新景观;汶上集镇依托“洪楼梦”古村旅游品牌,推出“大灶台”主题餐厅。这种“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发展,使文旅产业成为就业新引擎。文亭街道、大田集镇被评为省级旅游强镇,文亭街道刘庄被评为国家级生态宜居村庄、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
夜幕初降,文亭湖水波潋滟,湖畔灯火璀璨。文亭湖广场上,欢快的广场舞音乐响起。结束一天劳作的人们汇聚于此,踏歌起舞。游客或凭栏赏景,或泛舟湖上,欢声笑语在水面荡漾。以文亭湖国家湿地公园为核心,融合历史遗存伯乐故里、汉堤遗址等资源,成武精心打造的“水韵新城”已成为鲁西南文旅新地标。2024年,全县接待游客量突破18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13亿元。
从“急难愁盼”到“幸福可感”
产业兴,更要惠民生。在永昌街道郜西村,86岁的陈桂英老人每天中午都步履轻快地走向互助养老驿站。“两菜一汤热乎饭,才花一块钱!吃完饭还能和老姊妹们拉家常、做理疗。”老人笑得眯起了眼,“这日子,比儿女们想得还周到哩!”
郜西村的蝶变始于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曾经的郜西村,面临不少发展难题:村里空巢增多,部分土地闲置,道路泥泞,基础设施薄弱。“不能看着家乡荒废。”这是村党支部的心声,也是所有村民的心声。村两委组织村干部挨家挨户走访村民,“种地不挣钱,年轻人跑光了,没盼头”。村民悲观的情绪并没有挫败村两委的信念,“咱们一起干,不信成不了”!随着示范片区建设的推进,为村庄注入了政策、资源与发展思路的活水,让村民们看到了改变的可能。
治理有效,关键在“人”。郜西村推动村民议事会制度,大事小情集体决策。村里要修一条新路,资金缺口大。会上,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我捐500块!”“我出劳力!”最终,村民自筹15万元,政府配套30万元,一条宽阔的柏油路连起城乡。村民宋成江说:“路通了,心也通了。”近年来,成武县持续投入资金基础设施升级让乡村焕然一新——全县硬化道路1000公里,实现“户户通”,开通城乡公交线路20余条;新建改造卫生院9所、公立村卫生室105个,购置先进医疗、康复设备,村民小病不出村,慢性病不出镇;教育投入翻番,10所乡村学校获省级示范称号。在九女集镇吕庄,看到新建的养老服务中心,村民侯秀萍笑着说:“医保报销多了,日子越过越甜。”

更深远的变化是精神面貌。郜西村文化广场上,村文化宣传队队员轮番上场,自编自演身边人、身边事,文明新风在群众热烈的掌声中渐入人心。村里还推行“厕所革命”和垃圾分类,大街小巷绿树成荫。乡风建设上,设立“道德银行”,村民参与志愿服务能积分换奖品。老党员刘行建竖起大拇指:“邻里纠纷少了,互帮互助多了,这才是咱老家的根!”
“乡村振兴不只是富口袋,更要富脑袋。”成武县委宣传部部长李景雷介绍,成武县把基层文化宣传队伍建设作为一项基础性、战略性的工程抓紧抓实,选拔3000余名优秀文艺骨干,组建300余支基层文化宣传队,并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公益大集、乡村大舞台,以政策宣传为主线,以群众身上闪光的道德力量为蓝本,用方言土话讲身边事、百姓事,让群众坐得下、听得懂、记得牢、用得上。同时组织“文明家庭”“道德模范”评选,开展技能培训,让农民成为有文化、有技术、有思想的新时代主人翁。
民生是最大的政治。成武县紧扣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拓宽增收渠道,以农村留守人员、闲散劳动力等群体为重点,以解决企业招工难和农民就近就业需求为导向,扎实推动“百企入村万人就业”工程和“党建引领万民共富”活动,让3.6万老百姓实现了“家门口”就业致富梦。夕阳西下,田野镀上金辉。孩子们在新建的广场上奔跑嬉戏,老人们围坐聊天。正如村民的朴实感受:“好政策加实干,啥奇迹都能有!”
(作者为山东省成武县委宣传部新闻办主任)
(《人民周刊》2025年第14期)
(责编:张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