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地方 > 正文

“归雁还巢”“群凤来栖”

山西省灵丘县:产才融合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2025-09-05 14:24:54   

8月26日,第三届世界有机示范区大会暨第十二届大同·车河有机农业论坛开幕,来自全球的150余名有机农业专家相聚灵丘共商全域有机农业发展之路。近年来,灵丘县以人才战略为引擎,以车河论坛为载体,以科技小院为创新点,走出了一条“有机产业+人才集聚+科技创新”的特色振兴之路。

聚智引才,构建产才融合“强磁场”

自2013年启动全域有机农业规划以来,灵丘县以车河村为试点,通过“党政主导、规划先行、产业支撑、市场运作”的模式,吸引了中国农业大学、山西农业大学等16家科研机构入驻,十二年来,仅中国农大在灵丘就培养了50多名研究生,为灵丘培养了1000多位乡土种养技术人才。  

车河有机农业论坛自2014年创办以来,始终秉持着汇聚全球智慧、分享前沿实践、推动创新发展的理念,致力于打造一个开放、包容、互鉴的国际交流平台。十一年来论坛成功吸引了1800名来自美国、德国、意大利、日本等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有机农业、生态环境领域的专家学者。在车河有机农业论坛的持续举办,不仅成为全球有机农业领域的风向标,更成为灵丘引才聚才的“金招牌”。

2024年,中国农业大学团队研发的“农用酵素循环技术”实现有机种植成本降低的同时提升产量,直接带动该县清泥涧村等有机社区年增收超500万元。在今年有机农业论坛的成果发布环节,两项对有机农业意义重大的团体标准——《农用酵素(种植业用)》与《旱作谷子酵素有机种植规程》正式亮相。这一盛事不仅为全国有机农业标准化、绿色化发展注入新动能,也为该县的农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方向。

 

论坛上发布《农用酵素(种植业用)》团体标准。

 

人才链激活产业链。论坛正以其持续影响力,让灵丘成为“新农人”的创业热土。依托论坛资源打造的沿河民宿群,带动260余名村民就业,户均年增收1.2万元;巴西圣保罗大学联合学院有机旱作研究中心的落地,则让该县的有机技术标准走向国际。

科技小院,田间地头的“人才孵化器”

在灵丘县东河南镇清泥涧村,一座占地不足百亩的科技小院,承载着有机农业的“科技密码”。这里是中国农业大学团队与灵丘县共建的产学研基地,38名专家“带培”219名本土人才,通过“微生物工厂”实现粪污资源化利用,年生产有机肥1714吨,节水1.14万吨。科技小院的魅力,在于其“零门槛、零费用、零时差”的服务模式。高校研究生团队深入田间,手把手指导农户使用酵素种植技术。他们把实验室搬到地里,让农民白天实践、晚上学习,真正打通技术转化“最后一公里”。这种“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实践,培养出不少“土专家”“田秀才”,其研发的“田脊梁小米”订单种植面积达到了700多亩,亩产小米超过300斤,产值可达6000元。如今,灵丘已建成覆盖全县的“有机技术网络”,10万亩参照有机标准种植的农田成为乡村振兴的“绿色银行”。

产才融合,从“输血引才”到“造血兴县”

走进田脊梁种养专业合作社蔬菜大棚,鲜红的西红柿缀满枝头,嫩绿的豆角垂挂成帘,紫色的茄子长势喜人,这里的有机蔬菜远销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地。

在推动产才融合过程中,灵丘县以有机农业为纽带,将人才集聚与科技创新深度绑定。中国农业大学与灵丘县建立的校地合作机制,不仅体现在科技小院的技术攻关上,更通过“专家常驻+本土培育”的模式,将实验室成果转化为田间生产力。截至目前,全县建成有机食品生产基地3万亩,认证品种133个,参照有机标准种植面积达10万亩,有机农业总产值达5.7亿元。

人才生态的构建同样注重“扎根”与“反哺”。县里建设了180套人才公寓,吸引四批共184名青年人才入住, 通过完善装修、提供驿站服务等方式解决人才安居需求。

灵丘县通过创新人才工作机制,构建“人才+协会+项目”立体化引育体系,为县域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人才协会作为核心枢纽,已在北京、天津、西安设立三大分会,汇聚233名京灵英才,常态化开展产学研对接、文化推介、社会公益等活动,促成多项新技术落地转化。2024年10月举办的“汇聚京灵英才·共筑灵丘未来”北京交流座谈会,揭牌成立灵丘县人才协会北京分会,搭建起跨区域人才协同平台。

 

灵丘县人才协会北京分会挂牌成立。

 

在文化振兴领域,灵丘创新打造“消夏舞台展才韵”品牌活动,通过乡土文化能人大赛、非遗技艺展演等形式,展现11个乡镇文化能人风采。形成“文化能人带动+产业项目支撑”的模式。通过搭建“小舞台”展现乡土人才风采,为县域高质量发展凝聚起强大的人才合力。

相关负责人介绍,十二载车河论坛,是灵丘是对“人才驱动发展”的深刻诠释。从科技小院的田间实验到国际论坛的智慧碰撞,从“归雁还巢”到“群凤来栖”,灵丘正以产才融合的生动实践,书写着乡村全面振兴的“灵丘答卷”。(马明清 任嘉玮)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湖北·武汉澳门周”今日开幕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