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地方 > 正文

四川省大竹县:“三个精准”打通就业路 “以工代赈”筑起富民桥

2025-09-05 14:28:51   

西渝高铁作为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中京昆通道和包(银)海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不仅对完善国家高速铁路网络布局意义重大,也为沿线地区带来了宝贵的发展机遇。近年来,四川省大竹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紧抓西渝高铁重大项目建设契机,创新推行以工代赈促就业模式,聚焦务工组织、技能培训、权益保障三大核心精准施策,成功将国家重大工程转化为惠及本地群众的“富民工程”,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精准组织对接,打通就业服务“最后一公里”。针对以往重点工程项目与本地劳动力之间存在信息壁垒、对接不畅的问题,大竹县人社局转变思路,主动出击。通过建立“就业服务专员”制度,主动对接承建单位中铁三局康渝八标项目经理部等项目单位,精准收集用工需求,并实施“一岗一清单”动态管理。同时,依托覆盖基层的人社服务平台和村级劳务经纪人队伍,深入摸排返乡农民工、未就业大学生、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意向,建立“一人一档案”进行精准匹配。此外,创新开展“送岗到村”招聘活动,将就业机会直接送至村民家门口,实现“面对面”对接、“零距离”上岗。截至目前,已累计向中铁三局等项目单位输送本地劳动力2667人,其中重点群体达1552人,有效推动了从“人盲目找岗”到“岗位精准找人”的根本性转变。

精准强技赋能,激活群众内生发展动力。大竹县人社局深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着力将短期就业转化为长期的技能提升。一方面,开展“一站式”岗前培训,内容既涵盖务工政策、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等通识教育,也包括钢筋加工、焊接、模板支护、混凝土浇筑等主要技术工种的实操技能,确保“招工即培训,结业即上岗”。另一方面,在施工现场积极推行“师徒制”传帮带模式,采用“1名技师带2名普工”的方式,在实干中教学,快速提升工人技能水平,形成了“培训→就业→熟练”的良性循环。同时,实施“网格化”安全技能双提升计划,利用班前会、案例教学等形式持续强化安全意识和操作规范。截至目前,已累计培养熟练工287人,助力200余名普通工人成功转型为技术骨干,群众月均收入提高30%以上,“造血”式技能帮扶效果显著。

精准权益维护,筑牢安心就业“防护网”。让群众不仅“有岗就业”,更能“安心就业”,是大竹县人社局坚守的工作底线。该局全面推行标准化劳务合同,明确薪酬标准和支付周期,保障同工同酬落到实处。严格实行农民工工资专用账户管理和实名制考勤制度,确保工资“月结月清、足额发放到人”。并构建起“打卡考勤+工资签认+回访抽查+纠纷调解”四位一体的闭环监管体系,从源头上杜绝欠薪隐患。据统计,项目累计已发放劳务报酬8329.8万元,未发生一起欠薪事件,真正实现了“零拖欠”。(四川省大竹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陈维玲)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湖北·武汉澳门周”今日开幕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