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地方 > 正文

奋力打造现代化镇域新样板

福建永安市小陶镇以片区联建促城乡融合发展

2025-09-28 15:55:47    三明日报

小陶镇集镇全景
 

游客在小陶镇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纪念公园参观学习。
 

八一村无病毒柑橘苗木繁育基地

 

永安市永陶竹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嘉翔(福建)硅业公司压滤车间中控室
 

福建永安抽水蓄能电站小陶营地项目现场

 

永安市文川溪河道治理工程(小陶段)

 

果园里,成熟的特早蜜橘压弯了枝头;田野上,金黄的水稻与碧绿的蔬菜连片交织;车间内,机器轰鸣,一派忙碌生产景象……金秋时节的福建永安市小陶镇,处处呈现出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希望。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小陶镇强化党建引领,持续深化拓展“三争”行动,深入推动“四领一促”工作,以“爱拼敢赢”的行动自觉,奋勇争先,全力以赴扬优势、补短板、惠民生,奋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镇域新样板,以城乡融合发展新成效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迈上新台阶,蹚出了一条城乡共富新路子。

产业联动 构建集群发展新路径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最终带动村民实现共同富裕,进而缩小城乡差距。

“我们按照《永安市‘片区联建、城乡共富’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要求,加快推动产业从‘点状分布’向‘链式整合’转型,通过打造优势互补、协同高效的产业集群,为城乡融合发展注入新动能。”小陶镇党委书记吴雅婷说。

沿着文川溪畔行走,恰逢特早蜜橘收获时节,果农们忙着采摘蜜橘,各种运输车辆来回穿梭。

柑橘是小陶镇最大的农业支柱产业,全镇柑橘总面积达38500亩,柑橘年总产量达10万吨,总产值超5亿元,其中,特早熟蜜橘种植面积近3万亩。

好苗产好果。一株优质的橘苗,对发展特早蜜橘产业至关重要。

走进八一村无病毒柑橘苗木繁育基地,占地面积10亩的苗圃被大棚遮盖得严严实实,砧木、采穗树整齐排列。

“基地与西南大学柑桔研究所合作,通过采样、培育、嫁接、移栽等技术流程,每年计划培育10万株优质无病毒容器苗。”永安市小陶镇特早蜜科技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吴颖河,指着基地墙上的“无病毒苗木繁育技术路线图”介绍。

依托高校智力支持,小陶镇加快打造集良种繁育、科技示范、产业升级于一体的现代化良种苗木繁育基地,从源头保障柑橘苗木健康,为片区乃至周边区域柑橘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原动力。

一株苗,点亮片区产业集聚发展新图景。一根竹,为片区产业集聚打造了新引擎。

在永安市永陶竹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16台智能化竹条选色机高速运转,各种规格的竹条自动进入分选框。

“一台机器可以挑选10种规格的竹条,相当于每天5名工人的劳动量,不仅更快,质量还更高。”永陶竹业有限公司厂长朱礼明介绍,一条生产线每年可节省人力成本10万元以上。

作为一家生产竹家居板材企业,永陶竹业不断加快智能化改造步伐,新引进自动选色机、自动竹材大破机等设备后,年产能提升至1.5万立方米,产品除了与本地企业配套,还销往国内外市场。

“我们优先选用小陶本地的竹材资源和劳动力资源,每天消耗毛竹60吨,创造就业岗位180个,带动竹农500多户,实现户均增收3万元以上。”朱礼明说。

支持竹企业加快“智改数转”,小陶镇竹产业高质量发展动能更加澎湃。

截至目前,八一永庆集装箱底板年销售量突破50万立方米,华昌竹业成为三明地区规模生产竹家居用板头部企业。去年,小陶镇竹木企业年产值实现32.91亿元,同比增长8.16%。

一根竹因“智改数转”根深叶茂,一块石也乘着这股东风完成华丽转身。

走进嘉翔(福建)硅业公司压滤车间中控室,大屏幕上各个生产环节一览无余。

“我们对现有生产设备进行智能化、信息化改造,整个生产运行过程实现了DCS控制,不仅提升了产品质效,还推动了生产节能降耗和绿色转型。”嘉翔(福建)硅业生产副总经理宫庆权说。

质量是企业生命线。嘉翔硅业通过提质增效,产品由普通橡胶用白炭黑向高端轮胎专用、食品级白炭黑延伸,在饲料、轮胎等中高端市场新赛道上跑出了加速度。

“硅竹”合璧,实体经济稳健前行。去年,小陶镇“硅竹”产业实现税收占比57.06%。

聚力产业联动,不仅夯实了小陶镇经济基础,也为片区产业向精细化、高端化转型注入了新活力,构建了融合共生、集群发展新路径。

资源联享 构建要素互补新机制

产业加快联动,资源如何联享?

“我们立足红色资源、特色产业等优势,着力打破行政边界,加快资源整合,推动人才、资产等关键要素在片区内高效流动,形成资源互补、要素互联、产业互通的发展新格局。”小陶镇镇长邱滋松介绍。

小陶镇有着深厚的红色历史文化,35个村居至今都保存着革命旧址,目前已经列入革命旧址文保单位共有26处,其中,省级文保单位10处。同时,还有26处旧址获得福建省第一批革命旧址名录,非文保单位革命旧址144处。

秋日的艳阳,透过枝繁叶茂的百年古樟树,在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公园洒下了斑驳的光影。

这个位于小陶镇解放南路的主题公园,由红色文化广场、北上抗日先遣队陈列展厅、培训研学基地等部分构成,通过展厅陈列、实物还原、声光电等形式,全景式展现了那段可歌可泣的烽火岁月。

8月31日,“烽火弦歌 山河永安”——福建省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暨全民国防教育月主题宣传活动在永安市举办,这座承载着一段光辉抗战历史的公园,再次吸引了省内外有关专家学者、抗战将帅及抗战文化进步人士后人、社会各界代表的目光。

铭记历史,砥砺前行。如今,这座公园已成为集党史学习、党性教育、红色文化传承于一体的综合性教育实践基地,每年慕名而来接受红色洗礼的党员干部及群众超过7万人次。

随着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公园人气高涨,小陶镇加快红色资源活化利用。吴地村苏维埃政府旧址建设成为岩连宁边区革命历史纪念馆,石峰村吴氏祠堂建设成为“北上抗日宣言发布地—石峰纪念馆”,两个纪念馆均成为党员干部学习教育基地,每年接待大量党员干部来此学习。寨中村矮岭战斗遗址、小陶村树荆堂等红色文化遗址和五一村“三明实践”教育点连点成线,成为永安市委组织部、市委党校户外办学现场教育点。

如何进一步挖掘红色资源,走出一条片区联建特色发展路子?

联建片区内不仅有福建省首个“红军标语实体馆”和省立农学院旧址,还有20世纪六七十年代知青上山下乡形成的知青文化,这些资源吸引了越来越多游客前来参观打卡。

以文彰旅,串珠成链。小陶镇立足区域独特资源,把红色文化、知青文化与现有温泉、休闲农业等有机串联,加强片区联动,构建“红色印记+知青岁月+科教文脉”文旅新景观,统筹利用片区餐饮、民宿等设施,打造片区经济新的增长极。

弥足珍贵的红色资源、文化记忆,成为片区联建新支点,更多的资源共享新篇章接续打开。

在福建永安抽水蓄能电站小陶营地项目现场,一幢幢崭新的建筑拔地而起,工人们正忙着进行工程室内外装修。

“总共有7栋建筑,包括办公楼、宿舍、食堂等,计划今年年底要完工。”福建省汤头建工集团有限公司项目现场负责人刘平如介绍。

作为永安抽水蓄能电站办公点,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后,将为集镇及周边发展聚集更多人气。

“我们还围绕永安‘33211’产业体系,积极探索片区‘飞地’合作模式,对要素不匹配的项目,由片区进行资源优化重组,统筹协调落户地址,明确利益共享机制,实现城区资产盘活与村级集体经济增收双赢。”邱滋松说。

资源加快盘活,要素高效流动,发展动能更强劲,小陶这片红土地再次焕发新活力,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广。

设施联通 构建普惠共享新格局

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增进百姓福祉。

“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同规同建、互联互通,切实以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吴雅婷说。

站在大陶口村小罗坊桥上,开阔的文川溪倒映着两岸青山,新建的护岸、步道沿着溪水向前方延伸。桥头空地重新绿化,郁郁葱葱的老樟树下,新铺的鹅卵石地面干净整洁,成为村民休闲好去处。

焕然一新的小罗坊桥桥头,是永安市闽江上游沙溪流域防洪四期工程(永安段)实施后发生变化的缩影。作为一项重点民生工程,沙溪流域防洪四期工程上游起点位于小陶镇文川溪长板桥下游处,左右岸终点均与大陶口小罗坊桥闭合,河道治理总长度4304.9米。

“我们正在积极争取文川溪河道治理工程,该项目主要依托文川溪上下游地理走势,后期将建立跨乡镇流域协同治理机制,规划共编、项目共建、对接共商,共同呵护一湾清水,惠一方百姓、促一方发展。”吴雅婷介绍。

除了新建护岸、步道、防护栏杆等设施,穿堤建筑物、下河台阶等配套更完善,河道清淤同步推进。项目建成后,可以有效提升小陶、洪田两地文川溪河段防洪标准。

蜿蜒流淌的文川溪,串起片区共建共享发展新格局。

眼下,片区内总长约22.3公里的通村公路,正加快推进征地拆迁、矛盾调解等前期工作。永安南大门“白改黑”工程,被列入片区联建项目。

一手抓片区基础设施联建,一手抓集镇民生项目提质增效。

“广场重新进行改造以后,跑道是塑胶的,篮球场、羽毛球场、门球场都是全新的,非常漂亮,是我们锻炼的好地方。”9月11日下午5∶30,阵雨过后,空气清新,吴大叔沿着跑道边散步边点赞。

小陶镇文体休闲广场建于2012年,多年风吹日晒,各项设施破损严重,闲置多年。镇里积极向上争取资金200万元,今年春节前完成文化广场改造提升,成为集镇一道亮丽风景线。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

作为福建省级经济发达镇行政体制改革试点镇,小陶镇先试先行。今年秋季开学,位于小陶镇内的永安二中成为永安县域范围内首个全托式管理改革乡镇试点学校,小陶镇投入100万元,着力构建“吃、住、学、行、管”五位一体服务保障体系,全方位升级学校软硬件配套设施。

9月10日,教师节。小陶镇举行永安市燕翔教育发展基金会(小陶教育专项)2025年奖教金颁奖活动,营造尊师重教浓厚氛围。其中,2024-2025年度累计对311人次老师、465人次学生发放奖励金25.1万元。

重教兴学,筑梦未来。今年,燕翔教育发展基金会新增捐款捐物140.75万元。同时,镇财政每年还将至少投入100万元支持教育,并保障全托式管理改革所需资金。

民生跟着民心走。镇里加快推动26个镇村品质提升项目,全镇首个嵌入式养老服务项目按序时推进,以项目建设实效持续增进百姓获得感、幸福感。

安全是最大的民生。小陶镇坚持党建引领,深化推广“三联三权三单”跨村联建模式,开展“好家风”“最美庭院”等评选活动,培育文明乡风,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水平。

征程漫漫,惟有奋斗。奋进新征程,小陶镇正以深学敢为实干的担当作为奋勇争先,以争优争先争效的实绩实效再上台阶,为城乡融合发展增添新的生机活力,绘就红土地发展新画卷。(永安记者站 魏兴谷 通讯员 罗晓娟 文/图)

(责编:李茜)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陕西西安:多轮驱动 打造数字经济发展强引擎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