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地方 > 正文

河南省南召县云阳镇:织密全域养老网 绘就幸福夕阳红

2025-11-07 15:11:26   

近年来,云阳镇党委、政府主动回应人口老龄化趋势下的民生期盼,锚定“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核心目标,以系统化思维统筹资源,以创新举措破解难题,构建起功能完备、供给多元、覆盖全域的“一网多元四心”养老服务体系,让全镇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更有品质、更有温度。

全域统筹强根基,织密养老服务“一张网”。立足镇域“城镇+农村”二元结构实际,云阳镇打破资源分散壁垒,推动养老服务从“点上突破”向“全域覆盖”升级。在组织保障上,成立由镇党委书记任组长的养老服务工作专班,制定12项配套政策,召开20余次专题推进会,破解场地、资金、人才等10余个关键难题,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工作格局。在布局规划上,按照“人口规模定点位、服务半径划范围、供需匹配优配置”原则,构建“镇区+社区+农村”三级服务网络:镇区将敬老院升级为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社区在人口密集区建成6个日间照料中心,农村在留守老人集中村打造辐射周边的村级服务站,彻底破解农村养老“离家远、无人管”的困境。在硬件提升上,通过上级争取、社区自筹、企业垫资等方式累计投资248万元,实施敬老院改造、社区养老机构建设等重点项目,增设配餐室、康复理疗室等功能场所,配备紧急呼叫器、烟雾报警器等设施,同步搭建智慧养老管理平台,让全方位服务触手可及。在规范管理上,制定8项核心制度,建立服务监督评估机制,实行养老资金“专款专用、专项核算”,确保服务质量与资金使用双规范。

多元融合提质效,创新养老服务“新路径”。跳出传统“机构养老为主”的单一模式,云阳镇探索“公办引领+社会参与+医养结合+日间照料+居家服务”“五位一体”融合发展路径,让养老服务更具灵活性与针对性。公办机构发挥引领作用,镇敬老院按“十具备一安全”标准改造升级,实行“1名护理员负责6—8名老人”的精细化照护,富余床位按成本价向社会开放,同时带动社区、村级服务点提升服务水平。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添活力,引进社会资金390万元改扩建的云钢新时代养老服务中心、社区幸福大院,设置床位171张,配备专业护理员和康复师,为老年人及残疾人提供多样化服务,目前已入住52人。医养结合破解就医难题,建立“镇卫生院+养老机构+村卫生室”协作机制。养老机构内设立标准化医疗服务点,医护人员定期坐诊,村级卫生室为老年人提供“一人一签约、一季一随访”的家庭医生服务,实现“养老场所能就医、居家老人可上门”。日间照料与居家服务精准补位,6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设置图书、棋牌等功能区域,为自理老人提供文娱助餐服务,为半失能老人提供生活协助;累计完成216户适老化改造,建成3个老年助餐点,年提供用餐服务5360人次,切实解决特殊老人生活难题。

精准保障暖人心,打造养老服务“四心牌”。从人才、需求、关怀、安全多维度发力,云阳镇推动养老服务从“基础保障”向“品质幸福”跨越。组建专业用心的服务队伍,对接职业培训学校开展“理论+实操+案例”培训,建立“培训+考核+激励”机制,通过“星级护理员”评选、社工资格考试等方式,打造业务过硬的养老人才队伍。提供个性贴心的定制服务,制定营养菜谱,为生日、生病老人提供“小灶”服务,每年组织2次免费体检,为失独、重度残疾老人提供上门护理与心理疏导,通过早操、下棋、健康宣讲等活动丰富精神生活。给予幸福舒心的关怀关爱,开展“敲门行动”“助老暖心”等志愿服务,落实“每周探访、每月体检、每季宣讲”制度,服务老人5200余人次;整合社会力量开展60余场帮扶活动,举办30余场次节日慰问与文艺表演,让老年人感受社会温暖。筑牢安全放心的防护屏障,制定应急预案,建立多部门协同的安全监管机制,开展12次专项检查,整改20余处安全隐患,通过安全培训与应急演练,全面提升风险防范能力。

如今的云阳镇,1个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2个民营养老机构、6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5处标准化助餐点星罗棋布,年均提供养老服务超2万人次,“一网多元四心”的养老服务体系已然成型。下一步,云阳镇将持续聚焦老年人需求,不断优化服务供给、创新服务模式,让养老服务更有精度、更有温度,为全镇老年人托起幸福安康的晚年生活。

(南召县云阳镇人民政府 乔璐 张露露)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筑巢引凤聚英才 智汇东盟增动能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