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教育 > 正文

吉林大学新建设的“黄大年茶思屋”投入使用

茶香里激荡奇思妙想

本报记者 汪志球 郑智文    2025-09-09 08:38:16    人民日报

宽敞的空间内,吉林大学师生坐在沙发上畅谈科研想法,茶香、咖啡香和自由的思考弥漫交织,思想在开放交流中碰撞激荡。

书香氤氲,茶思造梦。9月8日下午,吉林大学鼎新图书馆内,全新的“黄大年茶思屋”正式投入使用,作为开放、自由的师生交流空间。

黄大年茶思屋,是国际知名战略科学家、我国著名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生前在吉林大学地质宫内设置的一处交流场所。

黄大年回国工作后,将一个闲置的杂物间重新利用起来,一部分空间用作高性能机房,另一部分区域则变成茶思屋,提供免费的咖啡、茶水。在教学科研之余,师生来此小憩,聊想法、聊未来。“黄老师认为,不少重大科研成果的突破,都是在相对放松的环境中交流碰撞出来的。”黄大年纪念馆副馆长于平回忆,“茶思是形式,重点在于思想的交流碰撞,最终目的都是解决科研难题。”

2017年,黄大年不幸因病离世后,吉林大学保留了地质宫内黄大年茶思屋的原貌,作为激励师生科技报国的“地理坐标”和“精神印记”。

近年来,吉林大学传承弘扬黄大年精神,积极推进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建设,持续推动广大教师精业笃行、勤耕不辍,同时在学生心中厚植爱国情怀、砥砺强国之志。今年,吉林大学将“黄大年茶思屋”建设列入年度工作要点,在全校范围内推广建设“黄大年茶思屋”,延续黄大年的初衷,将其作为师生思想碰撞、学术交流的空间。

“推广‘黄大年茶思屋’的意义,在于一杯茶或咖啡里,既有对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视,也有对奇思妙想碰撞的尊重。”吉林大学图书馆馆长徐昊说。

新建成的“黄大年茶思屋”内,吉林大学5支“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及代表依次发言,交流教学科研心得。

“打造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教师团队的建设至关重要。我们努力实现以科研支撑教学,用理论铸魂育人。”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孙正聿说。

从地质宫走向更广阔的空间,从单一学院面向全校师生,“黄大年茶思屋”承载起全新使命。

“通过‘黄大年茶思屋’建设,吉林大学进一步打造广大师生学术交流、思想碰撞的创新平台,持续把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融入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实践中,努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吉林大学党委书记田辉说。

 

《人民日报》(2025年09月09日 第 12 版)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第七届北京市大中小幼教师讲述育人故事交流展示活动在京举办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