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法治 > 正文

上海公安经侦部门成立“蓝鲸”护企工作站——

精准护企助企促发展

本报记者 张天培    2025-07-17 07:59:22    人民日报

松江区“蓝鲸”护企工作站驻点民警为企业负责人答疑解惑。
受访单位供图
 

企业发展不同阶段可能面临哪些发展难题?在此过程中,公安经侦部门能提供哪些支持与服务?

在上海,公安经侦部门以“蓝鲸”护企工作站为依托,根据企业不同发展阶段需求,推出利企举措、精准防范风险,让企业健康成长、安心发展。

“自2024年4月成立以来,‘蓝鲸’护企工作站经过不断摸索与实践,形成了贯通全警种多部门、贯通公共法律资源、贯通三省一市九城、贯通企业全生命周期的警企联通机制,成为上海公安助力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服务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上海市公安局经侦总队副总队长姚文海说。

让企业办事只用跑一次

一家初创企业,如何快捷办理公章备案?办理特种行业许可的流程是怎么样的?签订的劳务合同是否符合法律规范?

解决这些问题,企业以往可能需要往返于多个部门之间,来回跑上好几趟。

如今,来到上海的“蓝鲸”护企工作站,在当地公安经侦部门牵头下,市场监管、税务、人社等部门,公安治安、交通、人口等多警种共同入驻,联动运转,一站式为企业提供服务,让企业办理业务只进一次门、只用跑一次。

一大早,松江区一商场——马利来广场负责人就来到松江区“蓝鲸”护企工作站求助。

“广场开张之后客流量一直不好,招商也存在困难,门前交通路口设置不合理是主要原因,但涉及众多部门,不知道找谁解决,能不能帮忙想想办法?”广场负责人向值班民警道出企业经营的困难。

值班民警马上将情况上报。当天,任务清单就被流转给辖区交管支队,由他们牵头“吹哨”,召集交通委、绿化市容局、街道等各方专项研究。

人行道改成非机动车道、增加一条北向南机动车道、一棵树迁移换址……上海市公安局松江分局交管支队勤务路设大队大队长梅嘉伟将马利来广场周围交通的改造方案摆了出来。各部门随即认领分工。不到两个月,改造顺利完成。

“交通改善后,老百姓逛街出行都更加方便,我们的客流马上就上去了,正在和商家谈入驻事宜。”企业负责人喜不自禁。

上海公安经侦部门充分发挥“离企业最近”的警种优势,以“蓝鲸”护企工作站为支点,解决企业初创期成长的“烦恼”,为企业初创期的品牌塑造提升硬实力,助力企业快速成长。

帮助企业防范内部风险

“企业步入成长期,业务规模扩大,内部治理风险也会逐渐增多。帮助企业完善内控机制,防止腐败滋生,是我们的重点任务。”上海市公安局经侦总队民警曹奇珉介绍。

明明是与S物流企业合作,合同上的乙方怎么却是Y公司?去年春节刚过,长宁区某网络科技公司对物流部总监刘某进行离职审计时,发现他经手的账目十分蹊跷。

公司风控部负责人汤力(化名)意识到刘某可能涉嫌侵占公司利益,但是否已经触犯刑法,没有十足把握。

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汤力来到长宁区“蓝鲸”护企工作站设在东虹桥片区的护企工作室。经过初步判断,驻点民警认为刘某的行为涉嫌犯罪。

内外勾结,上演一出精心设计的“双面戏”;欺上瞒下,利用两边合同的价格差不法牟利。立案后,经侦民警对犯罪线索抽丝剥茧,与企业反复沟通,调取固定证据,最终查实了刘某的犯罪事实。

今年3月,包括刘某在内的所有犯罪嫌疑人均受到法律制裁,企业追回了全部损失。

案件侦破后,东虹桥“蓝鲸”护企工作室经侦民警主动上门。“管理人员权限过于集中,需要注意”“资金流向应加强监管,有关联交易风险”,民警一一指出企业存在的漏洞隐患,指导企业加强管理、完善内部风险防范。

汤力表示,这次案件的侦破和民警的及时走访,有效帮助企业防范“后院起火”,对企业“蛀虫”产生巨大震慑。

从“除病灶”到“治未病”,企业与“蓝鲸”工作站“双向奔赴”。自成立以来,长宁区“蓝鲸”护企工作站经侦民警累计走访企业700余家,发现并破获各类经济犯罪案件360余起,帮助企业挽回经济损失3.5亿元,发现并堵塞内部管理风险漏洞近百个。

区域协同助企保畅

“多亏了‘蓝鲸’护企工作站,帮我们挽回了1170余万元损失!”不久前,借助松江区“蓝鲸”护企工作站,松江公安机关成功侦破一起涉及辖区某科创企业的合同诈骗案。

该公司是国内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链主企业,业务辐射范围广,在浙江、安徽、上海等地都设有分公司。

去年9月,工作站民警在走访企业时,发现了一条疑似经济犯罪的线索。民警迅速展开研判,初步锁定了犯罪嫌疑人,并掌握了部分犯罪事实——

2023年5月,吴某攀附结识了该公司分公司销售代表方某、刘某。在二人帮助下,吴某利用其名下公司,虚构生产项目需先行垫资的事实,并与该公司签订合同。资金到账后,吴某向方某、刘某转账200万元好处费,剩余款项被肆意消费挥霍。

真相逐步浮出水面,然而,案件却横跨三地:涉案的销售代表方某和刘某在安徽合肥,虚构生产项目的嫌疑人吴某在浙江宁波,该技术公司总部设在上海。

面对跨区域的复杂情况,松江经侦马上启动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九城区域联动机制,与安徽合肥、浙江宁波公安经侦部门形成合力,抓获方某、刘某、吴某3名犯罪嫌疑人。

案件成功侦破追赃,长三角区域联动机制发挥了大作用。松江区“蓝鲸”护企工作站坐落在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工作站立足上海松江、服务长三角,携手九城公安经侦部门签订《长三角区域公安经侦部门推进“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九城经侦助企保畅”倡议书》,为长三角区域企业健康发展提供协同保障。

“以前涉及跨区域案件,侦办取证过程复杂,协同配合手续烦琐,也常常由于分公司‘枝条蓬乱’,不知从何下手。”上海市公安局松江分局经侦支队支队长蒋永欢介绍,长三角区域联动机制建成后,九城公安经侦部门线索共享、风险联控、矛盾联调,案件办理、情况摸排实现了全贯通,跨区域协作效能进一步提升,企业权益得到了更好保护。

化解涉企矛盾纠纷

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面临转型优化,内外矛盾多发。如何有效防止“小矛盾”引发“大问题”?

“蓝鲸”护企工作站依托“三所联动”机制,围绕企业劳资纠纷等,做好调解等服务,呵护企业“轻装上阵”。

日前,位于青浦区的一处工地,多名工人聚集,现场一度停工。涉事企业负责人焦急地拨通了青浦区“蓝鲸”护企工作站的电话。

工作站负责人迅速召集属地派出所民警赶赴现场,并派人入企走访。

原来,此次纠纷是由于企业与承包方对工资结算标准产生分歧所致。

工作站随即启动“三所联动”企业版矛盾纠纷化解机制。一边,工作站协调区建设和管理委员会约谈项目方、总包公司、劳务公司负责人,防止矛盾激化;另一边,青浦公安分局经侦支队组织核对工人名单及对应工资金额,分局治安、属地派出所则会同区司法局、人社局等部门,听取工人诉求,为工人提供法律咨询,消除工人顾虑。

10天时间,10轮调解。终于,承包方及时支付了工人工资款,保证项目顺利复工;工人则表示通过调解获得了报酬,解决了子女就学、家人就医的迫切需求。至此,工程继续施工,企业恢复了正常运行。

“依托‘蓝鲸’平台,快速聚合相关部门开展纠纷化解,大大缩短了调解周期。”负责此次纠纷调解的驻站民警徐宇超介绍。

从单警种作战到多警种联动,从打击到综合治理,“蓝鲸”护企工作站已经成为上海公安护航企业发展的一张金名片。

目前,上海市共有17个“蓝鲸”护企工作站,并在重点产业园区与商圈设立31个“蓝鲸”护企工作室(点),将护企服务送到企业的“家门口”,为企业提供便民高效的“一站式”服务。截至目前,依托“蓝鲸”护企工作站,上海公安经侦部门累计破获职务侵占、挪用资金等涉企经济犯罪案件2400余起,为企业提供千余次法律援助,帮助企业挽回经济损失6.9亿余元。

 

延伸阅读

完善警企联通机制

公安部经济犯罪侦查局负责人表示,当前,受各方面因素影响,经济犯罪总体形势呈现出“新型经济犯罪问题突出、涉案金额居高不下、大要案件多发”的新特点。特别是涉众型、涉互联网经济犯罪持续高发,对社会治安整体状况的影响越来越大,公众感受越来越明显。

从侦查办案实践来看,合同诈骗犯罪和民营企业内部腐败犯罪与企业生产经营密切相关。据介绍,公安经侦部门针对各类突出经济犯罪实施依法打击,2021年至2025年4月,全国公安机关共计破获各类经济犯罪案件47万余起。同时,全国公安经侦部门持续深化法治经侦建设,不断提高执法水平和执法公信力。比如,制定加强和改进经侦执法工作的有关规范性文件,不断提升经侦工作法治化水平;围绕企业较为关注的涉案财物问题,部署开展排查整治,推动常态化治理等。

近年来,全国公安经侦部门聚焦企业急难愁盼问题,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畅通警企沟通渠道,推出一系列助企发展新举措。

公安部经济犯罪侦查局推出《公安经侦部门便民利企十项工作指引》。各地公安经侦部门认真落实工作指引要求,如浙江经侦部门明确提出“助企服务、涉企监管、护企执法、帮企力量、安企赋能”五方面十项重点举措。

加强经济犯罪防范宣传。目前,全国公安机关已经连续16年组织开展“5·15”全国公安机关打击和防范经济犯罪宣传日活动,针对企业关切开展多元化多渠道集中宣传,形成共同防范的强大声势。

深化部门协作机制。公安部经济犯罪侦查局牵头,与全国工商联、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持续加强配合。各地公安经侦部门积极拓展“朋友圈”,如天津市公安局会同市工商联持续深化“企业服务日”建设,为企业提供法治培训、政策解读等服务。

(本报记者张天培采访整理)

 

《人民日报》(2025年07月17日 第 19 版)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综治中心开到百姓身边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