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法治 > 正文

依兰县公安局:“硬核”护航绘就巴兰河畔平安画卷

2025-07-18 11:16:07   

盛夏时节,依兰丹青河国家森林公园层峦叠翠、碧波荡漾。为守护这份山水间的欢乐与安宁,确保游客尽享清凉与安全,依兰县公安局超前谋划、周密部署,以科学高效的现代警务机制为画笔,全力描绘景区平安底色。

警蓝织网布精兵 动态防控无死角

依兰县公安局依托“情指行”一体化机制,科学分析景区预约数据、历史人流、气象水文及警情规律,精准研判景区人流高峰时段与重点区域风险,构建起“核心驻守、沿线巡控、外围疏导”三层防护体系,在漂流起点、终点及易拥堵、易落水河段设立固定执勤点,以“步巡+车巡”相结合的方式,高频次、全覆盖沿巴兰河漂流路线及盘山线路开展巡逻,确保重点区域“见警察、见警车、见警灯”,依托景区高清监控与无人机巡航,构建“水陆空”立体监控网,实现遇突发状况快速响应、高效处置,让安全守护无死角、不缺位。

疏脉通络畅车流 出行体验更舒心

为破解景区入口、终点换乘点车流量大、停车难、会车错车不便的难题,依兰县局交警大队协调文旅、交通等部门制定专项方案,科学优化景区周边道路,在景区周边居民区、盘山路段、水库周边及急弯陡坡等关键节点设置提示牌和警示灯,依据漂流旺季周末及午后客流高峰时段动态调整信号配时,增设临时停车区域引导牌15块,科学增派警力现场指挥,协调相关部门在漂流终点转运区开辟旅游大巴专用车道循环接驳游客,实现人车快速分离,联合相关部门严查“黑车”非法营运及车辆乱停乱放,清理占道摊点,确保景区“主动脉”与“微循环”畅通无阻,让游客出行舒心无忧。

排险除患筑堤坝 源头守护保平安

依兰县公安局联合应急、文旅等部门组成联合检查组,定期开展景区安全“拉网式”排查,对漂流船只、救生设备进行逐批检验,重点检查橡皮艇的碰撞痕迹及气密性,督促更新不合规救生衣和老旧船只,细致排查栈道、观景平台、涉水区域等隐患点,对排查中发现的临崖步道护栏松动、亲水平台湿滑隐患,立即沟通相关单位采取焊接加固、铺设防滑垫措施,在沿途近水区增设“急流危险”“深水区域”安全警示标识20余块,对26家景区餐饮、住宿、超市等场所消防设施、燃气安全、食品安全进行详细排查,将风险消弭于未萌。

群防共治聚合力 平安哨点遍景区

依兰县公安局创新“1+1+1+N”群防模式,由1名民警带领1名辅警、1名网格员、联动多名社会力量,吸纳景区保安、漂流公司安全员、农家乐业主、村干部等40余人组成夏日护游小分队,统一开展岗前培训,划分8个责任网格,在排队区设置服务台提供问询引导,在漂流艇发放点协助检查救生衣穿戴,在烧烤营地开展防火防盗巡逻,组建“平安漂流”联络群,覆盖商户、游客300余人,实时收集拥堵、纠纷、隐患信息,工作开展以来,成功调解游客争执12起,协助找回走失儿童4名,帮助群众找回丢失财物17件,劝阻危险戏水行为120余次,推送反诈预警信息30条,警情主动发现率提升50%。(依兰县公安局供稿)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十三届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刘慧接受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