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
近年来,蓝田县人民法院立足审判职能,从诉前风险防控到调判后生效执行全链条发力,积极探索“精准普法防风险、保全引导促解纷、调判结合化矛盾、信用奖惩护权益”的涉企司法服务“一条龙”模式,为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精准利企普法 做好纠纷预防
“对于我们中小企业来说,知识产权的管理、保护和维护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从源头上防范签订合同、劳务用工等环节的法律风险也不容易。法官们提出专业的法律建议,给了我们很多启发。”7月21日,位于蓝田县的陕西易联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龙春雨说。
听需求、查风险、讲法律、说案例、提建议……近期,蓝田法院法官干警走进蓝田三元科技创新园,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普法活动,为园区企业送上“法治大礼包”。
以蓝田三元科技创新园为代表,蓝田县近年来加速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换装”新引擎。然而,中小企业法律意识薄弱、合同管理不规范等问题仍然普遍存在。
蓝田法院民二庭庭长张海龙介绍,为更好保障企业合法权益、化解涉企纠纷,蓝田法院组建法官服务团,主动对接工业园区、商会协会,开展普法活动。法官干警结合审判实务,就劳动用工、合同签订、社保缴纳等环节常见的法律问题以案释法、现场答疑,为企业开出规范经营管理、防范法律风险的“良方”。
截至目前,蓝田法院开展的送法进企业活动已覆盖企业50余家,打造的“指尖上的普法课堂”已制作推送28期涉企法律短视频,累计向企业、行业主管部门发送司法建议23份,推动建立行业性风险防控机制,实现“审理一个案件、规范一个行业、预防一类纠纷”。
引导财产保全 推进实质解纷
前不久,一家水泥制品公司向蓝田法院送上锦旗。
“如果没有法官的耐心调解,这起合同纠纷不会这么快解决,我们的回笼资金也不会这么顺利到账。”水泥制品公司的诉讼代理人张某说。
原来,某建筑公司长期从该水泥制品公司采购混凝土,但受市场行情影响,多次逾期付款。无奈之下,水泥制品公司将建筑公司诉至法院,要求其立即支付货款及违约金500余万元,并在诉讼中申请财产保全,要求冻结、查封建筑公司相关资产。
“水泥制品公司的困难是现实的,建筑公司的窘境也不是借口。让双方企业都能经营下去,才是解决之道。”蓝田法院民一庭法官邵哲强说,“调解一开始,我们就引导双方互谅互让、实现双赢。”最终,建筑公司同意先支付货款300余万元,水泥制品公司也同意让出部分利益,并就部分欠款同意建筑公司以物抵款。
化解涉企纠纷,需要在法律框架内找到保护企业合法权益与保障企业生存发展之间的平衡点。蓝田法院充分用好财产保全与“柔性调解”,刚柔并济,既守护司法公正底线,又传递助企纾困的司法温度,推动实质解纷。
近3年,蓝田法院办理涉企财产保全案件490件,保全到位金额近6亿元,有效促进了实质解纷和案件后续执行。
做实“分调裁审” 确保案结事了
“纠纷解决了,不用花一分钱还能及时回款,太高效了。”7月10日,提起近期一桩合同纠纷的调解过程,四川某电器公司代理人刘某说。
因设备买卖合同纠纷,该电器公司将西安某工程公司诉至蓝田法院,索要800万元货款。
在诉前调解员及法官共同努力下,双方就争议事项进行协商。仅用1天,双方就达成和解协议,并通过司法确认裁定,节省了近7万元的诉讼费。
“本来,我们还担心漫长的诉讼周期、高昂的诉讼费用会影响企业经营。没想到,法院用司法确认引导我们解决纠纷,省时省力还省诉讼费。”刘某说。
“我们利用‘要素式审判+调解协议模板+司法确认’机制,开辟了企业纠纷调解‘快速通道’,让企业无需投入太多人力、物力、时间成本参与诉讼,把更多的精力用于生产经营。”蓝田法院民一庭法官刘扬说。
近年来,蓝田法院实行“分调裁审”机制,推动简单案件“当日立案、当日分案、及时办理”;强化诉讼全流程调解工作,涉企案件服判息诉率达89.78%,平均审理周期同比缩短6.64天,实现“案结事了人和”,有力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我们将一以贯之推行‘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理念,坚持全端发力,以法治护航企业安心经营,用司法的温度与力度擦亮营商环境‘金字招牌’。”蓝田法院党组书记、院长王娜娜表示。
(责编:张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