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做好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行署(森林)公安局十八站森林分局跃进派出所创新推出“点单式”调解举措,切实强化命案防控工作,夯实平安驿站建设的基础。
近年来,辖区内存在个别邻里纠纷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这些纠纷虽经“四所一庭”多次联合调解,却因双方积怨较深、诉求难以调和等原因,始终未能彻底破冰,不仅影响邻里和睦,更潜藏着“民转刑、刑转命”的风险。
针对这一痛点,跃进派出所结合实际情况,经过探讨研究,创新推出“点单式”调解新举措。从各个社区里精挑细选一批“有威望、懂人心、接地气”的“身边人”担任专职调解员,涵盖古驿镇、信访科、司法所、社区等群体,他们熟悉街坊邻里的“家长里短”,自带“熟人社会”的信任感滤镜,被居民亲切地称为“解铃人”。派出所将调解员的基本信息、性格、擅长领域等整理制作成“调解名单”,当邻里发生纠纷时,可像“点外卖”一样自主挑选信得过的调解员参与调解,让调解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选择”,让居民在调解过程中更有主动权和信任感。
调解过程中,调解员们分两步精准发力:一方面讲“道理”,充分发挥“人头熟、地头熟、情况熟”的优势,把纠纷的来龙去脉摸得门儿清,用街坊邻居都认可的“老理儿”“规矩”摆事实、析因果,帮双方捋清“谁对谁错、该怎么解决”,引导当事人在冷静中权衡利弊、寻找共识;另一方面是“情理”,他们化身“暖心人”,耐心倾听诉求,用“换位思考”的共情力理解双方的委屈与难处,让调解既有力度更有温度。
在实际工作中,这一创新举措的实效得到体现。辖区内的周某与邻居刘某,本是相处多年的老邻居,平日里互帮互助、情谊深厚。然而,这份融洽的关系却在8月的一天悄然生变——随着刘某的外甥女陈某暂居家中,一场由生活琐事引发的误会,如同一道裂痕,悄然横亘在周某与陈某之间。
起初只是几句口角。随着误会逐渐加深,双方的矛盾不断升级,从频繁的争执到激烈的争吵,甚至几次险些动手。在民警的引导下,周某与陈某均同意通过调解化解矛盾,并且共同点选了经验丰富的两位调解员。工作中,调解员没有急于评判对错,而是先耐心倾听双方的诉求与委屈,待摸清矛盾症结后,先是用“邻里之间抬头不见低头见”的朴实道理,细细分析持续对立不仅会影响日常生活,更可能让多年的邻里情分彻底破裂;接着又温情回顾周某与刘某过往互帮互助的点滴,用那些温暖的记忆唤醒彼此心中的善意与包容。
沟通后,陈某渐渐意识到自己因琐事误解了周某,主动表达了歉意;周某也表示愿意体谅年轻人初来乍到的不适应,不再计较之前的不快。最终,在两位调解员的见证下,两人握手言和。
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这种“群众点单、能人接单、情理破单”的模式,让群众“点单”选调解员、用身边人解身边事,既让调解有了群众认可的“公信力”,又让矛盾化解带着烟火气的“人情味”,大幅提高了纠纷调解的成功率,筑牢了平安驿站的“稳定基石”,为破解邻里纠纷难题提供了一剂“对症良方”。
据了解,下一步,十八站森林分局跃进派出所将继续坚持“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的工作理念,将一个个“小疙瘩”化解在萌芽状态,让邻里之间多一分理解,少一分隔阂。[大兴安岭地区行署(森林)公安局十八站森林分局供稿]
(责编:张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