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福建警察学院法律二大队的大学生们奔赴三明永安,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此次社会实践以“法融民俗、治惠基层”为主题,通过实地调研、普法宣传等活动,积极探索传统民俗文化与现代法治精神的深度融合路径,将法治的“种子”播撒在永安多元文化的沃土之中。
师生们走进永安法院。
师生们走进永安人民法院,沉浸式观摩了一场刑事案件的庭审。从法庭调查到辩论环节,每一个程序都严谨有序,让学生们深刻感受到了法律裁决的严肃性和公正性。在随后的法治课堂上,法院的两位庭长结合电信诈骗、彩礼纠纷等贴近生活的案例,生动解析了法条在司法实践中的运用,引发了学生们热烈的讨论。在座谈环节,学生们与法官互动频繁,围绕职业发展、基层调解技巧等问题踊跃提问,法官们一一耐心解答。在法院的党建馆和廉政展馆,学生们从一个个历史典型中汲取法治力量,纷纷表示要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感悟相结合,努力夯实专业基础,为未来投身法治事业筑牢根基。
大学生积极向畲族人民传递“法治声音”。
在永安市青水畲族乡,师生们亲身感受到了当地独特的“畲长老调解室”模式。这里,将畲歌畲语融入纠纷调解,用“一人启口,众人帮腔”的大腔戏形式演绎法律案例,还将《涉彩礼纠纷新规》等条文转化为群众耳熟能详的山歌进行普法宣传。在“畲姑婆普法队”的带领下,师生们用畲族剪纸技艺制作反诈宣传画,以生动有趣的方式传递“法治声音”。这种“民俗+法治”的创新模式,将畲乡传统调解智慧与现代法治理念有机结合,既尊重了当地文化传统,又推动了现代法治的本土化实践,实现了“法润无声”的治理效果,让师生们耳目一新,受益匪浅。
“法治与民俗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可以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在不少学生看来,从庄严的法庭到热闹的村寨,法治不再是一纸文书,而是可听、可看、可感的生动实践。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法治的交融中,学生们听到了和谐乐章的奏响。此次社会实践,不仅为“法融民俗”的基层司法实践注入了青春动能,还帮助大学生们提升了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进一步强化了他们服务基层、推动法治社会建设的责任和担当。(永安市融媒体中心 黄中泉 福建警察学院 廖思平 林雨欣)
(责编:李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