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拿到钱了!这心里的石头,总算是落了地!”近日,在成都市温江区综治中心调解室里,成都某物业管理服务有限公司的员工们握着刚到账的工资说。这场涉及10余名员工、14万余元薪资的欠薪纠纷,仅用两天时间便画上圆满句号。
8月10日,温江区某应急救援公司(以下简称“救援公司”)出现一起聚集维权事件。10余名物业公司员工因薪资被拖欠近两年,情绪激动地前来讨说法。公平派出所民警第一时间抵达现场处置,经初步核实,涉事员工此前已收到部分工资27万余元,仍有14万余元薪资未结清。
随着调查深入,一笔横跨两年的“两层转包账”浮出水面。2023年12月,救援公司与成都市金牛区某小区签订开荒保洁劳务合同后,将业务转包给个人余某某,余某某又将工作交由涉事物业公司承接。原本清晰的劳务关系因转包变得复杂:救援公司未向余某某支付剩余劳务款,余某某无力支付物业公司费用,最终导致员工工资“卡壳”,一拖便是近两年。
温江区综治中心得知情况后,立即启动跨部门联动机制。公平街道综治中心调解员刘德伟主动牵头,第一时间联系救援公司负责人、余某某、物业公司代表及员工代表,将“四方当事人”请到调解室,一场与时间赛跑的解纷行动正式启动。
调解初期,各方陷入僵局:救援公司认为已支付部分款项,剩余款项需核对账目;余某某称自己是“中间方”,不愿担责;物业公司及员工则急于拿到工资,情绪愈发急躁。面对剑拔弩张的场面,刘德伟采用“背靠背”沟通法——先单独与各方谈心,倾听诉求、疏导情绪,再结合《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等法律法规拆解责任;随后组织“面对面”协商,拿出对公账户流水、工资明细表等关键证据逐笔核账,让各方在事实面前厘清责任边界。
经过3轮耐心沟通,僵局终被打破。各方达成协议:救援公司当场向余某某支付拖欠的11万余元劳务款,剩余3万元承诺于2025年10月10日前结清;余某某收到款项后,当场全额转付给物业公司;物业公司随即通过转账,将工资发放到10余名员工手中。法官现场审查调解协议,快速出具民事裁定书,并向当事人释明:“这份裁定书具有强制执行力,若有人未按约定履行,无需走漫长诉讼程序,直接凭裁定书就能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温江法院派驻综治中心法官表示,此次纠纷化解,充分体现了综治中心“一站式”解纷平台的优势——公安、街道、法院等部门无缝衔接,“调解+司法确认”模式既避免矛盾升级,又为劳动者权益加上“双保险”,真正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据悉,下一步,温江法院将持续深化与综治中心及各职能部门的联动协作,推动更多矛盾纠纷在源头高效化解,以更便捷、更温暖的司法服务,守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注入更多司法动能。(成都市温江区人民法院供稿)
(责编:张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