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光线不足的环境中确保安全?怎样应对突如其来的恶劣天气?又该如何在骑行中展现文明与风度?“当面对这些问题时,说明你已经处于骑行的进阶阶段,需要熟练掌握应对策略,遵守骑行一般规则。”四川省成都市自行车队教练郑雨林说。
如何保障夜间骑行安全
当白天的喧嚣褪去,路灯次第亮起,夜骑爱好者迎来一天中独具魅力的时刻。然而,这份魅力伴随着独特的挑战:能见度降低、反应时间缩短、潜在危险增加。这就需要夜骑者掌握一套与日间骑行不同的技巧。
夜骑的装备绝非点缀,而是保障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前车灯亮度不应低于300流明,后尾灯应选择带有闪烁模式的醒目款式。别满足于车灯本身——在车轮辐条上加装反光片,穿着带有反光条纹的衣物,头盔上也可以贴反光贴。当这些细节被灯光照射时,骑行者会成为道路上无法忽视的存在。
路线选择同样重要。夜间应主动避开没有照明的道路,打开手机导航软件,进入自行车骑行模式,选择更安全的替代路线。特别要留意道路施工信息——白天容易避开的坑洞,在夜晚可能成为隐形陷阱。
夜间能见度低,汽车盲区对骑行者来说更危险。始终保持与停靠车辆至少一米的距离,以防车门突然打开。遇到路口时,即使骑行者是直行且拥有优先路权,也要保持警惕,以免被转向车辆忽视产生危险,必要时骑行者可以用手势强调行驶意图。
身体在夜间的反应通常比白天迟钝,因此夜间骑行要主动降低速度,特别是在弯道和下坡路段。保持双手随时可捏刹车的姿势,以便应对突发情况。如果必须接听电话,务必停好车再处理。湿度较大的夜晚,金属井盖、斑马线等区域极易打滑,过弯时身体要比白天更加注意垂直,以提升稳定性。
当意外发生时,夜间的救援难度远高于白天。除了常规工具,夜骑背包里应常备急救毯、高频哨子和小型应急灯。部分骑行软件具备实时位置共享功能,能在危急时刻缩短救援时间。
如何从容应对特殊天气
当乌云密布或风雪即将袭来,很多骑行爱好者选择将爱车收起。如果在骑行过程中偶遇恶劣天气,也不必慌张。
雨中骑行时,潮湿的路面会导致制动距离延长至干燥时的2到3倍。减速时应提前采用点刹方式,避免轮胎抱死。专业雨骑轮胎的花纹设计能有效排水,常年在多雨地区骑行的爱好者可以考虑。穿过积水时要注意判断水深,超过花鼓中轴的水域可能造成轴承进水,后期维护较为麻烦。此外,戴普通眼镜骑行容易被雨水模糊视线,建议佩戴带有疏水涂层的运动眼镜。
在强风中骑行,姿态控制尤为重要。当侧风超过6级时,应降低身体重心,握紧下把位,尽量减少风阻。逆风骑行时,齿比可调轻1到2档,保持踏频而非速度。需特别注意桥梁、高楼间隙等风道区域,这些地方阵风往往来得突然而猛烈。大型货运卡车经过时,会产生气旋涡流,建议提前做好准备,保持直线行驶。
冰雪是骑行爱好者的最大挑战。遇到疑似结冰路段时,应立即下车推行,确保安全。钉胎在冰雪路面上能提供更强抓地力,但价格较高。作为替代方案,可将轮胎气压降低20%,以增加接地面积。转向时要避免大幅度倾斜车身,保持身体垂直。此外,冰雪天气务必佩戴骑行手套,兼顾保暖与操作灵活性,尤其在刹车时能更有效应对突发情况。
恶劣天气骑行后,车辆保养同样不可忽视。建议立即清洁链条和传动系统,防止雨水腐蚀金属部件。检查刹车皮磨损情况,避免潮湿环境加速损耗。保养后应将自行车放置于干燥通风处,防止水分滞留造成进一步损害。
如何减少道路纠纷
骑行不仅是出行和运动方式,也是城市交通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骑行人群不断扩大,因礼仪缺失导致的纠纷也在增多。掌握骑行礼仪,不仅关乎个人形象,更是维护公共安全的共同责任。
骑行超越前车时,建议在15米外摁铃提示,并保持1.5米以上的横向距离。在混合车道上,尤其是在没有信号灯的路口,应主动为行人让行。遇到步行群体时,应减速至步行速度通过,不应要求步行人群为骑行者让路。
组成编队骑行时,领骑者要承担“道路语言官”的职责。转弯前,伸出手臂不只是为了示意方向,更是向后传递路况信息——下垂手掌代表减速,画圈动作提醒注意路面障碍。应保持稳定的骑行线路,避免蛇形前进。编队车数应控制在10辆以内,过长的车队不仅会给其他道路使用者带来困扰,还会增加安全风险。
骑行遇到红灯时,应停在停止线后,不可侵占行人过街区域。停车等候时,单脚着地比双脚跨立更节省空间。如需在咖啡馆或便利店前临时停车,应将车辆与相邻非机动车保持平行,车头朝向一致,不要把车横在人行道上。
对于骑行爱好者来说,每一个骑行动作都在塑造大众对骑行文化的认知。在追求速度的同时,别忘记带上文明与体面——这才是真正骑行高手的标志。道路不是赛道,而是一个需要共同维护的公共空间。
《人民日报》(2025年08月26日 第 15 版)
(责编:张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