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公益 > 正文

“影子老师”:守护特殊儿童的无声力量

2025-06-24 16:40:14   

在福建永安的小学校园里,有这样一群默默无闻的守护者,她们如影随形守护着特殊儿童,宛如暖阳,用专业和爱心为孩子们照亮成长之路,她们便是永安市心语星特殊教育培训中心的“影子老师”。

“影子老师”又名助理教师或资源教师,是特殊教育领域中不可或缺的温暖力量。她们专注于辅助特殊儿童在普通学校适应学习生活,因时刻陪伴在孩子身边、形影不离而得此昵称。在普通学校的教室、走廊、操场等各个角落,“影子老师”们凭借着专业素养和无尽耐心陪伴着特殊儿童,帮助他们融入学校集体生活,化解突发情绪,学习社交技巧。她们如同“隐形人”,于无声守护中,搭建起孩子与学校之间的“沟通桥梁”,用专业和爱心托举起孩子们的阳光成长。

每天清晨七点半,永安市实验小学门口便会出现“影子老师” 陈红车熟悉的身影,她如同一位守护天使,静静等待着特殊学生张林(化名)的到来,准备开启一天的全程陪伴。

张林初入小学时,对新环境极为不适应,出现了诸多问题行为:频繁离开座位、自言自语、擅自锁门、拒绝参加课间活动,还常因害怕排队拥挤而拒绝上体育课。面对这些情况,陈老师始终冷静应对,会迅速记录下孩子具体的行为细节,然后采取合适的方式进行引导和支持。一次,张林突然起身欲离开座位,陈老师立刻走到他身边,轻拍肩膀,用身体温和地阻挡去路,同时递上提前准备好的“任务卡”——“请帮老师拿3支红笔”。这个巧妙的做法,将孩子因情绪产生的离座行为转化为合理任务,及时转移并稳定了孩子情绪。待张林坐定后,陈老师还会及时奖励他喜爱的贴纸,强化其正向行为。

对于张林的种种问题行为,陈老师都会一一细致记录,结合专业知识深入分析原因,并运用游戏互动、手势引导等多种方式进行干预。在陈老师的耐心陪伴和悉心支持下,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张林便逐渐适应了普校课堂的节奏,从最初的陌生与退缩,到如今的信任与融入,张林的喜人变化成为“影子老师”随班陪读成效的生动写照。

 

“影子老师”随班陪读中。

 

目前,永安市心语星特殊教育培训中心已培养出12名像陈红车这般专业的影子老师,“影子老师随班支持”项目成功覆盖了永安市实验小学、北门小学、北塔小学等多所小学。为助力影子老师更好地开展工作,该中心创新引进全国首套“影子老师随班支持系统”,率先实现了随班支持工作的可视化与数据化,显著提升了随班陪读效果。与此同时,中心还积极规划,通过集中培训影子老师、深化家校合作机制、拓展融合教育资源等有力举措,整合社会资源,引入志愿者团队协助开展课外融合活动,全方位帮助特殊儿童更好地融入普通学校学习生活。

“影子老师的加入,为我们的普通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与专业支持。”永安市实验小学的李老师说,“她们的专业与耐心,不仅帮助特殊儿童树立规则意识、培育社交能力,还潜移默化影响着整个班级的氛围。同学们变得更加包容友爱,班级的凝聚力也愈发增强。”

“目睹孩子的变化,我内心满是感动。曾经孩子自控能力差,总喜欢在操场上乱跑,上课也无法集中注意力。我既担忧他的安全,又害怕他无法融入集体。”一位特殊儿童的家长感慨道,“自影子老师介入后,孩子进步飞速,行为习惯明显改善,能安静听课,还结交了许多新朋友。”

“融合教育,绝非简单地将特殊儿童安置进普通班级,而是要为他们量身定制成长方案,为其长远发展筑牢根基。”永安市残联理事长罗祥照表示,将持续深化影子老师随班支持项目,进一步扩大覆盖范围,强化专业支撑,让更多的特殊儿童融入校园生活,感受集体的温暖,在普通教育的阳光下自信成长。

近年来,随着教育公平理念的深入人心,特殊儿童的融合教育成为社会关注焦点。作为福建省普特融合教育试点县,永安市残联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在全省率先引入“普特融合”教育模式,由永安市乐天启能培训学校率先实行特殊儿童学前康复教育与普通幼教深度融合模式,成效显著,已助力80多名特殊儿童顺利迈入普通小学。此次创新推行“影子老师”随班支持模式,是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又一次深度融合与延伸拓展,是助力特殊儿童快速融入普通学校的生动实践。目前,永安市已培育孤独症儿童康复机构2家,仅2024年,就发放了各类康复补助资金286.37万元,帮扶124名残疾儿童开展康复训练,为“星星的孩子”融入社会、共享美好幸福生活按下了“加速键”。

“教育的真谛,不是修剪枝叶以求整齐,而是为每一颗种子提供生长的土壤。”如今,“影子老师”如春风化雨,润泽着特殊儿童的心灵世界。她们以温柔的坚持,为“星星的孩子”点亮前行之路;凭借专业的力量,让融合教育的理想照进现实。在她们的陪伴下,这些特殊的孩子正坚定地迈向属于自己的光明未来。(永安市融媒体中心 黄中泉)

(责编:李茜)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砸窗!再拖就来不及了”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