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国际 > 正文

“有感召力、影响力、生命力的理念”

本报记者 程是颉    2025-06-30 08:42:59    人民日报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密。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超越了地理和文化的界限,强调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人类命运紧密相连。”巴基斯坦议会可持续发展目标秘书处全球发展倡议小组顾问沙基尔·拉迈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10多年来,得到了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认同和共鸣,为各国合作应对全球性挑战、迈向共同繁荣开辟了新路径。

“中国的选择和行动对全球产生了深远影响。”拉迈说,当前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人类社会面临多重挑战。面对这些挑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断转化为实践,开创国际交往新格局。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和新时代发展经验,体现了中国对全球未来发展图景的构想,体现了习近平主席宏远的视野和广阔的胸襟。”拉迈表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动实践。通过促进共建国家互联互通、携手发展,实实在在地造福民众,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世界各地深入人心。拉迈认为,巴中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促进了巴基斯坦交通和能源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助力巴基斯坦现代化发展。作为两国共建“一带一路”重要标志性工程,中巴经济走廊已形成覆盖多领域的全要素合作格局,正在步入共同打造合作“升级版”的新阶段。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具体体现在推动共同发展的实际行动上,是有感召力、影响力、生命力的理念。”拉迈举例说,近年来,中国企业在巴基斯坦建设的卡洛特水电站以及风电、光伏项目陆续投产,助力当地获取清洁电能;巴中合作发射的科学试验卫星为当地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帮助;中国生产的新能源汽车在巴基斯坦市场广受好评……巴基斯坦民众能够真切感受到,两国一系列绿色发展合作成果正对他们的生活产生积极影响。

“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中,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有助于加深民众对彼此国家的了解,进一步筑牢友谊的根基。”拉迈表示,巴中双方在文化遗产保护、展览交流等方面开展了许多合作。两国还开展了广泛多样的学术交流活动,特别是互派留学生,让两国青年进一步增进了解。“通过拓展教育、媒体、智库、青年、影视合作,加强文明互鉴、促进民心相通,巴中友谊必将薪火相传。”拉迈说。

 

《人民日报》(2025年06月30日 第 03 版)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遛洋娃”与“玩套娃”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