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国际 > 正文

北欧国家加紧应对罕见热浪

本报记者 殷 淼    2025-08-12 08:14:08    人民日报

近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利丁厄岛附近水域,孩子们在戏水消暑。
本报记者 殷 淼摄
 

7月以来,挪威、瑞典和芬兰等北欧国家遭遇前所未有的极端高温天气,日最高气温数次突破30摄氏度。这场席卷北欧地区的热浪打破多项气象历史纪录,对当地生态环境、社会运行和经济发展造成多重影响。

根据挪威气象研究所的报告,2025年7月是该国自1901年以来第三热的月份,7月全国平均气温比往年均值高出2.8摄氏度。位于北极圈内的一个挪威气象站记录到连续13天最高气温超过30摄氏度,创下历史新高。挪威北部的多个气象站也纷纷报告异常高温,甚至出现比夏季常年均值高出8至10摄氏度的极端高温天气。挪威气象学家表示:“这样的高温在高纬度地区极为罕见。”

芬兰的情况同样严峻。芬兰气象研究所的数据显示,该国7月共有22天日最高气温突破30摄氏度,热浪持续时间比1961年的最长纪录延长了50%。以“圣诞老人的故乡”著称的芬兰北部城市罗瓦涅米的日最高气温也一度达到31摄氏度。芬兰气象学家米卡·兰塔宁在社交媒体上评论这次热浪“前所未有”。

在瑞典,北部哈帕兰达地区连续14天最高气温超过25摄氏度,约克莫克小镇的高温持续天数达15天,均打破当地百年气象纪录。瑞典气象机构表示,热浪的影响范围已扩展至整个北欧,表明气候变化正以惊人速度重塑北极圈的气候模式。

气象专家认为,环北极地区的罕见热浪与全球气候变化密切相关。芬兰气象研究所专家海基·图奥门维尔塔表示,北极变暖速度已是全球平均值的两倍以上,这使得类似极端天气事件变得更为频繁、持久和严重。挪威气象研究所认为,此轮热浪的形成主要受到两个关键因素驱动:一是挪威北部沿海异常温暖的海水为大气提供了大量热量;二是长时间滞留的大气高压系统抑制了降水和云层的形成,导致热量持续积聚。

相关研究显示,北极地区冰雪的快速融化正在削弱地球表面的热量反射能力,进一步加剧区域乃至全球的变暖趋势,形成气候变迁的“恶性循环”。科学家警告称,这不仅对北极生态系统构成严重威胁,还可能引发全球海平面上升和气候系统不稳定等连锁反应。

此轮热浪不仅是气候数据上的异常,更在多个层面对北欧国家造成实质性影响。在芬兰,一座位于北部的医院急诊室挤满中暑和相关热病患者。拉普兰地区的驯鹿频繁出现“热应激”反应,牧民报告动物死亡风险上升,生态系统面临失衡威胁。在瑞典,北博滕省7月因高温引发30处森林火灾,累计烧毁森林面积达360公顷。阿比斯库地区的火车钢轨在高温下膨胀变形,导致两列旅游列车停运。挪威多家电子产品连锁店显示,风扇和空调销量创历史新高,部分电商出现电风扇售罄情况。北欧国家一向以凉爽气候吸引避暑游客,此番热浪也打乱了不少游客的计划。

面对高温挑战,北欧三国政府采取了多种应对措施。芬兰政府紧急开放冰球馆、溜冰场和大型商场等作为公共避暑中心,呼吁公众减少户外活动、增加饮水,以缓解热浪带来的公共卫生负担。挪威着手强化气象站点监测与预警系统,特别是在北极圈地区增加高温预警能力,确保及时向公众发布预警信息。瑞典聚焦野火防控,加大消防资源的调配力度,交通部门还要求北部四省的列车减速行驶,以防铁轨因高温变形而引发脱轨事故。

气象学家指出,此次席卷北极圈的极端热浪,不仅是挪威、瑞典、芬兰面临的“局部性危机”,更是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剧的有力证据。各方应加强合作,采取切实行动,共同应对气候危机。

(本报斯德哥尔摩8月11日电)

 

《人民日报》(2025年08月12日 第 15 版)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小小牛油果,承载中南友好合作大故事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