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国际 > 正文

首届中非人权研讨会在埃塞俄比亚举行——

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 携手实现发展权

本报记者 黄培昭    2025-08-25 08:53:10    人民日报

由中国人权研究会、浙江师范大学、埃塞俄比亚政策研究所共同主办的首届中非人权研讨会22日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举行。来自中国和40余个非洲国家的超过200名人权领域官员、专家学者及有关社会组织、企业、智库、媒体代表等,围绕“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  携手实现发展权”主题展开讨论。与会嘉宾高度赞扬中国在人权领域取得的成就,肯定中国为推动非洲人权事业发展和能力建设所作出的贡献,期待中非携手同行,共同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人权道路,为共筑新时代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书写新篇章。

与会中非学者表示,脱离发展谈人权是“无根之木”,应当通过消除贫困、保障粮食安全、确保生存权、提升公共服务实现人权的实质性进步。“中非达累斯萨拉姆共识”强调发展道路的选择应立足本国国情和本土文化特色,是中非双方共同意愿的展现。

全国政协常委、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权研究会常务副会长蒋建国指出,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坚持以生存权、发展权为首要的基本人权,将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最高价值追求,把人权普遍性原则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形成了当代中国人权观,成功走出一条顺应时代潮流、适合本国国情的人权发展道路,为世界人权事业发展注入新的动能。中国人权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表明,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和保护人权,是推进现代化进程的基础,是通向人类幸福生活的正道坦途。

中非合作始终将实现发展权置于优先地位。例如,通过基建赋能,蒙内铁路将肯尼亚物流成本降低40%,对该国国内生产总值贡献率超2%,创造超过7.4万个就业岗位;中国在卢旺达推广现代化农业技术,通过卫星监测与智能灌溉,提升当地玉米产量;中国农业专家在坦桑尼亚试种的耐旱杂交水稻,推动该国粮食自给率显著提高。

肯尼亚非洲政策研究所研究员阿明·穆罕默德说:“这些项目没有空洞的口号。一个个项目让非洲母亲不必为孩子挨饿而哭泣,让青年有机会通过技能培训改变命运——这就是实实在在的人权工程。”

近年来,非洲国家积极学习借鉴中国人权发展道路,并结合非洲当地实际创新人权发展模式。刚果(金)卡萨武布大学国际关系系主任安东尼·龙刚表示:“中国以发展促人权,通过实实在在的行动帮助非洲改善民生、发展进步,助力保障非洲人民生存权、发展权。”

毛里塔尼亚前外长穆罕默德·勒巴特说:“人权的普遍性不能由某些人来定义,也不能强加于他人,而无视他人的价值观、利益与自由选择。”

“中国方案不是标准答案,但为我们提供了独立解题的方法论——这就是南南合作的真正精髓。”非盟《2063年议程》协调官萨拉赫如是感慨。

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院长刘鸿武认为,中非要立足本国国情探索人权发展道路,推动全球人权治理向更加公平公正合理包容的方向发展,以合作促发展,以发展促人权。“中非高水平人权合作必将为双方人民开创更美好的生活、为构建公正合理包容的全球人权治理体系注入中非智慧的力量。”刘鸿武说。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院长、全球领导力学院院长王文认为,中非双方应深化合作,使非洲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卓越实践区。

埃塞俄比亚政策研究所所长费卡杜·策加说:“非洲与中国有着悠久的伙伴关系,我们的友好合作建立在主权平等和互不干涉内政的基础上,目前双方正通过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和中非合作论坛等推动各领域务实合作。”

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副院长王珩表示,展望未来,中非双方应以理念为先,构建中非人权话语体系;以发展为要,拓展中非合作路径领域;以民生为本,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健康;以安全为基,强化发展合作根基;以生态为继,推动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人民日报》(2025年08月25日 第 03 版)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中国—东盟建立标准化交流合作新机制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