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传统食养智慧的现代诠释与实践逻辑

——评《大国食养:健康由我的生命智慧》

杨子潞    2025-07-01 15:20:26   

书名:《大国食养:健康由我的生命智慧》
ISBN编号:978-7-5115-8623-0
作者:何清湖、逯明福、张晔
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中国人口与健康出版社

 

健康是人类共同的、永恒的追求,饮食是人们维系生命、维护健康的基础。在我国健康膳食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的现代性建构进程中,何清湖、逯明福、张晔主编的《大国食养:健康由我的生命智慧》一书,立足“健康中国”建设的宏大时代背景,以“食养”为研究对象进行深度关照,植根中医药文化沃土,将我国中医饮食养生传统文化与现代营养学融会贯通,推进传统智慧与现代科学的双向赋能、双向奔赴,提出具有时代特征的“优碳食养”理念,构建以“优碳”为导向的健康膳食管理方法体系,为大众提供科学的食养指导,积极服务全民健康、人的全生命周期健康。

理念与政策:健康膳食的现实审思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当前,人民健康已经成为国家政治意志和全社会价值共识,从政策、制度、文化、实践等层面,不断增进人民的健康福祉。

健康优先战略背景下食物系统建设的需要。近年来,党和国家深入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并就“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加强重大慢性病健康管理”作出系列制度安排,通过加强食品健康产品、服务、模式等产业创新,以及临床营养、预防保健、康复服务、社区健康教育等医养社会事业持续发展,来保障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维护和健康促进。同时,为满足人民群众从“吃饱吃好”向“吃得安全、吃得健康”转变的食物消费结构升级需求,“大食物观”创造性拓展了营养健康食物的内涵,覆盖食物获取、摄入、转化、利用全过程,保障人民群众更加丰富多样、充足全面、营养均衡的食物有效供给,促进形成健康的食物系统,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注入健康底色。

健康中国行动语境下食品健康产业发展的需要。《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提出将“合理膳食行动”作为疾病预防与健康促进的15个专项行动之一,倡导全民合理膳食。《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将食物营养健康产业、传统食养服务作为发展重点予以推进。合理膳食处于健康链条的最前端,是立足于食品形态,以科学、健康、营养为指导,采取科学合理的营养调整措施,以满足人们营养均衡、健康需求而开展的组织性、连续性经济社会活动。国家层面实施合理膳食行动的目的,在于构建更加契合中国人饮食文化习惯的、能够满足营养健康膳食要求的食养方案,让食养成为全民主动健康行为的重要选择。

全民营养健康目标下改善个体健康状况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日渐丰富,国民的营养缺乏问题得到根本解决。与此同时,我们却面临着“营养过剩”与“隐性饥饿”并存的失衡困境,居民膳食结构不合理导致高盐、高脂、高糖过量摄入,成为慢性代谢性疾病多发的主导危险因素,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高尿酸血症患病率快速上升,并呈现出明显的年轻化趋势,已经成为威胁国民健康的社会性问题。因此,政府迫切实施健康饮食等积极的“生活方式”干预措施,来遏制其高发态势;社会迫切呼唤学术领域高质量的食养知识生产,通过科学的食养指导以改善全民养生热的“信息茧房”困境,促进“以食愈疾、以养强国”,成为编著该书的初心愿景。

对话与融汇:食养智慧的传承创新

自农耕文明以来,关于食物与健康关系的朴素观察就存在于东西方文献,并随着人们认知的加深而不断丰富。该书在对食养食疗历史渊源、演进脉络和承继关系的探究过程中,深度挖掘中医养生的经验智慧,梳理近现代营养科学的研究趋势,提出优碳食养理念。

传承传统食养智慧。关于灵芝起源的本草考古研究发现,距今约6800年的新石器时期,浙江地区的人们已经开始采集灵芝用于食用或药用,反映了人们对饮食与养生、治疗的原始认知;出土识别的甲骨文卜辞拓片,就有诸多疾病与饮食的经验记载。伴随着中医理法方药体系的成熟,其食养食疗智慧不断丰富。《周礼·天官》中将“医”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兽医,食医为首位;《黄帝内经》“谷肉果菜,食养尽之”“谨和五味,骨正筋柔”“药以祛之,食以随之”。孟诜、张鼎《食疗本草》,首开食疗专著古籍。孙思邈《千金要方·食治篇》:“安身之本,必资于食。”“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其中所蕴含的“治未病”理念、药食同源理念、食疗食养整体观念、食物调理阴阳平衡思想,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食养之道。几千年来,传统食养作为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实践经验所验证,现在依然不断被现代科学所证明,在推动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过程中,古老而深邃的养生理念焕发新的活力,彰显出中医文化智慧与现代科学精神的深度对话。

借鉴食品营养知识。现代营养学、食品科学通过分析特定食物成分与健康之间的关联。新兴生物技术广泛应用于食物影响免疫力与健康的分子机制研究,为食养实践优化提供了翔实的科学证据支持。21世纪以来,该领域在持续研究具体营养物质及其作用的同时,对膳食模式整体也给予了足够关注。世界卫生组织指出,人体健康的60%取决于生活方式,而饮食是其中的核心因素。世界卫生大会2004年通过了“饮食、身体活动与健康全球战略”,呼吁各国政府在其农业和健康政策中促进健康饮食。世卫组织与联合国粮农组织2014年联合达成《营养问题罗马宣言》及《行动框架》,提出在生命所有阶段促进多样化、安全和健康饮食。“食物即药物”(Food is Medicine)理念广泛实施,营养治疗纳入医疗保健体系。全世界范围内,食物已经成为预防和控制管理疾病的重要手段,健康维护与疾病护理个性化饮食定制已经成为新的潮流风尚。

建构优碳食养理念。基于食物对人类健康维护和病痛疗愈的独特价值,《大国食养:健康由我的生命智慧》作者在汲取中国传统食养经验和现代营养科学的基础上,融汇食疗、配伍、性味归经等理论,以及营养素、碳水量化等营养学知识,借鉴低碳水技术的基本内核,提出了“优碳食养”概念及实践方案。优碳食养强调“以正本清源为目的,以代谢性疾病为主体,兼顾其他慢性问题,在食疗和营养并重的同时,短期倡导优化低碳水饮食,长期强调优质碳水化合物加营养补充,有效、简单、易行的食养体系”。优碳食养体系超越了低碳水饮食单纯对食物营养价值的认知范畴,既强调食养的整体性、平衡性,面向我国4亿~5亿存在代谢性问题的重点人群;又注重辨证施治、体质辨识,对不同生命阶段、不同健康状况、不同饮食偏好的人员,制定个性化的膳食指导方案。

整合与重塑:优碳食养的体认实践

代谢类疾病源于营养失衡累积而成的代谢失衡。优碳食养体系作为预防或改善代谢性疾病的食养技术体系,是经过实践不断摸索、不断完善的健康养生智慧。

“三位一体”实践框架。优碳食养提出“治标、正本、清源”三位一体的实践机制,“治标”即通过药物替代自身功能来控制症状;“正本”即通过扶持身体根本、恢复自身代谢功能,以减少对药物的依赖;“清源”即通过确立正确的生活方式,消弭发病源头,防止反弹复发。同时,“三位一体”并非固定不变,可根据个体疾病状况确立其优先时序,形成以多样、平衡和适量食养为核心,全方位、多层次的健康促进体系。优碳食养法通过短期方案的有效干预和长期方案的健康生活方式调整,能极大地促进身体“自愈本能”,让身体形成良性循环。

密切融入生活场景。优碳食养不局限于限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其更注重营养补充的优化,强调在低碳水饮食的基础上,补充优质蛋白质、脂质和其他营养素,以确保满足身体的营养需求。优碳食养短期方案和长期方案都将常见推荐食物做了系统的分类参考,以营养选择标识“红黄绿灯食物”来区分,涵盖肉类、鱼类、蛋类、低糖水果、坚果类以及无糖饮料等,实施起来更为有效、易行。优碳食养健康生活以优质碳水化合物加工“厨房即药房”的日常实践,配合运动、心理、睡眠等,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持续维持“三高”等代谢类疾病的调理效果,实现身体与灵魂的共同滋养。

测度感知健康收益。经过学术研究项目的真实场景对照研究,优碳食养在大样本案例的测度中得到有效验证。优碳食养干预前后,调理组的生理功能、生理职能、精神健康等指标数据呈现出明显改善趋势。在优碳食养短期和长期指导方案精准干预过程中,通过持续监测生理指标(如BMI、血脂、血糖、血压),较短时间内即实现个体可感受和仪器可测量的变化,个人从中获得切实的健康收益,有效促进人们将食养从浅层的行为体验转化为深层的健康信念,成为推进个人主动健康行为的强大内驱力,进而实现“健康由我”的意识自觉与行动自觉。

健康是人的基本权利。一个健康而充满活力的社会,必定有众多健康而富有活力的人们。《大国食养:健康由我的生命智慧》一书提出的“优碳食养”理念,追求对生命本能的尊重与照顾,满足人民群众在预防食源性代谢类疾病、维持人体机能健康、预防健康状况恶化、促进健康修复等方面的现实需求,指导人们以较低的健康维护成本获取更多的“健康红利”,对于推动全民健康膳食素养升级和主动健康行为普及,对于提升全社会的整体健康水平,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推广价值。

(作者为湖南医药学院副研究员)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感悟思想伟力》《奋进强国征程》等4本论文集出版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