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治疗早期和轻症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妇科及儿科等感染性疾病过程中,部分中成药可单独使用,替代抗生素,且疗效不逊于西药。”4月26日,第七届岐黄论坛期间,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研究员谢雁鸣在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时表示,抗生素耐药性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的重大威胁,如何寻找替代方案成为医学界焦点。中医药治疗感染性疾病的创新策略及循证研究成果,可为减少抗生素滥用提供新的方案。
“抗生素不是不能用,而是要用对时机。”谢雁鸣解释,中医药并非全程替代抗生素,而是通过精准介入降低抗生素依赖。以儿童社区肺炎为例,中西药联用可缩短病程,减少重症风险。对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患儿,中药在减少复发方面与常规西药效果相当。
谢雁鸣介绍,团队基于中医“祛邪解毒扶正”理论,针对细菌耐药性难题展开攻关。研究选择中成药为突破口,联合全国56家三甲医院,完成超1500例临床研究。为推广临床应用,团队创新研发评价模型,整合真实世界数据,形成多维证据链。基于此,团队发布14部临床指南,覆盖47种抗感染中成药,明确其适用场景和证据等级,形成了50种中成药治疗常见细菌感染性疾病推荐意见及证据整合方案,积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遏制细菌耐药。例如,治疗细菌性阴道炎的中成药在症状缓解率和细菌清除率上与克林霉素相当,且副作用更低;针对急性扁桃体炎,中药退热效果好,减少阿莫西林使用频率达30%。
谢雁鸣团队这项历时多年的研究不仅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新选择,更让公众看到中医药在应对全球健康挑战中的独特价值。谢雁鸣坦言:“让国际同行认可中医药疗效仍需更多高质量证据,但我们的实践已证明,中西医协同是应对耐药危机的可行路径。”
(责编:李茜)